豆瓣增加电影引发了一些争议。欢迎居多,也有书迷希望把电影分开,越远越好。据我理解,担忧在于失去内容(特别是评论)的质量和社区的纯粹。我相信时间会解除这个担心。界面改善是表面能做的。本质上来说,豆瓣不像门户网站那样向所有人发布统一内容。“最新评论”、“最新收藏”都是基于现在用户数的临时举措。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豆瓣在每个人眼里愈发不同。“我的豆瓣”会是所有豆瓣。
今天看到了makzhou的另外一些疑虑 (感谢飞呀飞的提醒):
对于电影评论的看法,我还是持观望态度。我看不出这个功能和IMDB的讨论板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豆瓣上的电影添加正是通过IMDB的序列号验证实现的。我想这个功能唯一的好处就是它是中文的。其他的我也想不出……
很显然,豆瓣的主人阿北自己也承认,这个网站的设计很大部分参照了flickr,但是他们的不同在哪里呢?…… 照片作为flickr的主体,本身是被审视以及观察的对象,但是到了豆瓣,作品不是主体了,主体成为了讨论。也就是说,从本质上来说,flickr是一个相册,而豆瓣是一个讨论板。
makzhou的理解很确切。在flickr, 照片是最后目的。而豆瓣只是通往目的(书、电影)的途径。但是书和电影的体验时间比照片长很多,包括了之前(选择和期待)、之中(看)、之后(感想和交流)。大家通常不会互相询问应该去看哪张照片,也很少聚在一起谈论对某张照片的看法。照片只有之中,没有之前和之后。书和电影不但有极具社会性的“前后”,而且豆瓣上每一位认识了新朋友的人可以举证,它们还可以是极好的交流载体。
豆瓣已经在“之后”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下一段时间会瞄准“之前”努力。豆瓣会帮你选择。选择之前,你还不知道要看哪部电影,所以IMDB对你的帮助有限。而且光有了解是不够的,比方说正常人很少会按照IMDB给的星级排队从高到低一部一部去看,或者去买两小时的碟之前先花三小时浏览讨论板。别人已经有的体验其实对你最有价值,豆瓣要做的就是去最有效地传递体验。从这点来说,豆瓣是社会软件,不是网上数据库。中文IMDB有不少人做得有声有色,豆瓣不会去凑这个热闹。
至于“之中”,这永远是个人的事情。可能我有些跟不上时代,书墨香、电影院的爆米花味、DVD画质对我依然魅力无穷。现在的免费电子书、BT下载不但杀鸡取卵,我还觉得是暴殄天物。makzhou不用担心,豆瓣要不同,不要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