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十一月, 2007

走哪儿都带着书

星期二, 十一月 27th, 2007

林达有随笔集名曰《带一本书去巴黎》,光书名就引人遐想,有书,有旅途,自在逍遥。我很好奇,最洒脱的旅行者需要有怎样的装备?电影《毕业生》里,当宾馆服务员打算帮霍夫曼取行李时,霍夫曼说:”我只有一把牙刷。” 而诗人北岛的装备更简单:中文。这是唯一不能丢的行李。(附:北岛访谈)。更漫长一些的旅途里,比如在前往天堂的路上,海子带了两本书,《圣经》和梭罗的《瓦尔登湖 》。

遗憾的是,你很少有机会带本书去巴黎,无法走路去纽约,更不可能步行去火星。生活中大部分时候,你只是短期旅行者,飞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充其量不超过廿四小时。这不长不短令人尴尬的旅途里,你会拿什么打发时间?打瞌睡?听歌?打游戏?读报?

嗯,还有看书。

身边或许有这样一群人,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他们有随身携带书的习惯,有空闲就拿出来旁若无人地大嚼。这群人聚集在豆瓣上,渐渐形成了一个叫做走哪儿都带着书的群落。

这是一群”眼睛不闲着的家伙”,就我所认识的,有记者,有书店老板,更有人想读的书有近五千本,麦嘎,据说郁达夫阅读速度惊人,一天可以看完两本书,即便如此,五千本也要七八年的光阴。或许用其中一位成员的话来形容他们对书的迷恋更合适:

“好多女人的青春期,是打开衣橱,一堆过时的衣服 ,我的大概是是堆莫名其妙的书。”

在这里,他们讨论最近带在身边读的书,在车上读书被打扰的经历,汇集适合随时取出来读的书单;爱屋及乌,他们也讨论背包,从颇受欢迎的双肩包,到台湾诚品书店附赠的书包,甚至缅怀保存在柜子里的那些自己用过的”一沓一沓的坏书包”。

如果你也是这样一个嗜书瘾君子,走哪儿都带着书,离开了书不能活,看见书店就两眼放光,这个小群落你也许会感兴趣。又或者你正巧也有适合随身携带的 书籍推荐,也不妨进来聊聊。

什么?你说搭车途中看书有可能看过头,上班或赴约会迟到?

庞培在他的《帕米尔花》里,第一句话就进行了回答:

旅行是一种迟到。

我们错了, 我们在听

星期三, 十一月 21st, 2007

我是阿北,在这里代表豆瓣团队向受这次导航改版影响的所有豆瓣成员道歉。

很多同行已经指出来,这样一次大规模的改动应该提前通知大家,给大家充足的时间准备,最好能把新的版本拿出来给所有人试用一段时间。我们虽然做了少量随机用户的测试,却大大高估了新导航条被老用户接受的程度,也低估了改版在使用习惯和视觉上造成的不适。原因是我们对新版本过度自信,而且急于在豆瓣过百万注册的时候送给大家一份“礼物”。在几个月的准备时间里,这次改版也积累了太多和导航无关的改动,其中有些考虑并不周全。

整个豆瓣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大改动推出之前应做的准备。我们以后会更加谨慎,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感谢大家在上线之后给出的反馈,特别感谢那些”建设性的砖头。” 我们一直在关注,在聆听。人手原因,不能一一作答,但是在过去几天里已经有十几处修正上线,详情请看站务论坛里的修正贴。

导航条造成的视觉繁复是意见最集中的地方。幸运的是,过去几天的集中讨论中我们对导航条和新用户易用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发现。我们有了更简洁的方案。这次会提前通知大家试用,请关注这里,或者首页的豆瓣号外。

最后,博客圈和豆瓣小组里有关“核心用户”和“垃圾用户”的”风波“让所有豆瓣团队的成员跌破了眼镜。豆瓣的理念一直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避免给用户”分类“,豆瓣一直坚持不用”积分“、”会员等级“等流行的社区工具。即使在讨论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用的”粗旷近似“也是”浏览型用户“、”参与型用户“、”小组型用户“、”收藏型用户“等行为分类。从纯粹信息贡献的角度说,贡献内容的用户自然会从社区中得到回报,但是单纯的浏览也是参与。即使一个豆瓣成员的个人页面一片空白,他的浏览行为也会对整个社区”群体的智慧“有所贡献(比如对”豆瓣猜”)。挖掘这样的贡献并回馈给每个成员是豆瓣终极的技术理想。

[ 2007.11.27 更新 ] “更简洁方案”的公开alpha测试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和现在主站上的新版各有各的问题,没有明显好于现在的版本。为了避免给已经习惯和正在习惯新版豆瓣的大多数用户第二次冲击,我们决定放弃这个(alpha)版本,转而通过持续小改进的方式提升当前新版豆瓣网站的设计和易用性。细节请见站务论坛里和alpha版本相关的讨论。感谢大家的关注。

新导航的设计思路及FAQ

星期五, 十一月 16th, 2007

  目前新导航仍然处于测试状态,我们非常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使用意见,新导航一定能在不断的修改之下变得更好用更可爱。我们想首先和大家交流改版的目的。有豆友问好端端为什么要改版呢?
  
  首先,豆瓣正在准备推出更多新鲜好用的服务,导航的改版正是为了配合将来更多的服务上线。通俗点来说,导航条的右侧就是为以后会上的新产品留出的位置。
  其次,导航改进的本质是希望能更方便大部分用户的使用。新版导航对于未登陆用户,和刚刚注册、什么数据都没有的新用户提供了很多的引导和帮 助,希望他们尽快适应豆瓣。同时,我们当然知道“资深用户”和“活跃用户”是豆瓣社区的宝贵财富。新版为这些豆友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在豆瓣上活动越久, 读书、电影、音乐收藏越多,友邻越多的用户,会拥有越个性化的首页。“你可能关心的最新评论”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兴趣,显示给每个人不同的内容。
  最后,新版导航希望给大家更好的互动体验。“广播”已经作为“友邻”首页。广播内友邻的收藏、小组、评论、推荐等不同行为都用tab做了区分,信息量更大了。
  
  以下是我们新版的FAQ,有疑惑的看看这里。
  
  1、哪些是可以点击的:
  为了页面更整洁,更安静,我们取消了所有下划线,用蓝色字体表示链接。所以,见到蓝色的文字,就表示它是可以点击的。
  
  2、为什么要有二级菜单
  随着豆瓣内容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内容藏在页面内的各个角落,就像“曲径通幽”一般需要很高技巧才能找到。老豆友自然是别有乐趣,但是对于 新用户、以及对豆瓣并不熟悉的豆友来说,寻找某些内容太过艰难,甚至感觉“像走迷宫一样”。这次设立二级菜单,是为了大部分用户能够快速地找到有用的东西。拿“我的豆瓣”下面的二级菜单为例,你可以点击“评论和讨论、广播、豆列、留言板”等菜单快速找到这些内容。而我们在页面原有的各个入口并没有消失, 习惯在页面里转来转去的豆友仍然可以通过页面而非导航的二级菜单进入。细心的豆友还可以发现,凡是最常用的东西,我们都放在了每个一级导航的主页里,只需 要点击一次就可以找到。比如“我所在小组的最近发言”就放在了“小组”首页里。
  
  3、“你可能关心的最新评论”是什么?
  现在的“你可能关心的最新评论”就是根据你最近关心的书、电影、音乐提供的,友邻关心的东西也会出现。我们希望你的首页能和你个人的兴趣关系更大。
  如果你想看到所有豆瓣成员的热点评论,可以去“热评”里看,这里还分类整理了最新评论和最受欢迎评论。
  
  4、别人的主页
  在你看别人主页的时候,他原来的在读、在看等等合并为三个书籍清单、电影清单和唱片清单。我们推测,在看友邻的主页时,你关心的更多是他的书的内容,而并不区分这本书的时间状态(时间状态能在广播更新里找到)。整理为三个清单能让友邻主页更简洁。并且,通过“最近关注的书”标题后的链接“n本 在读、想读、读过的书籍”,能够看到友邻所有在读、想读、读过的书籍列表。这个页面提供的内容比老版更详细,只是需要多点击一次。
  另外,友邻头像边还增加了“主页、广播、留言板、发豆邮”等的链接,希望能够让大家更方便地和友邻互动。
  
  豆瓣的新导航在开发过程中,随机邀请过用户来办公室测试使用新导航。感谢他们的时间和宝贵意见。另外,新导航也曾随机邀请过近200位活跃用户远程使用,依据他们的意见作了很多修改。豆瓣感谢大家,也等待更多的使用意见。新版会不断改进,不断变好,希望大家和我们在一起。
  
  
  

新导航,老豆瓣

星期四, 十一月 15th, 2007

Douban New Menu

豆瓣新的导航条今天上线了。跟着上线的还有大小几十处细节改动。以前豆瓣一直是持续不断地调整,也就是说“永远beta”, 一天改一点点。但导航调整意味着整个网站页面的重新组织,所以这次从规划到测试用了三个月,而且开通了测试网站,并随机邀请了一些豆瓣的成员来测试(谢谢你们勇当小白鼠)。这些在豆瓣都是第一次。

“导航条”也就是顶部的菜单。以前豆瓣只有图书内容的时候,一行菜单,四五个链接就够了。之后豆瓣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大家需要的功能越来越多,顶部链接就增加到十一个。下面是老版的截图(点击看大图):

Douban Old Menu

不少重要的内容因为没有地方放,只好藏在页面里,比如同城、电视剧、杂志、排行榜。今后豆瓣变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更多有趣的内容会争夺大家的注意。但我们仍想坚持豆瓣的简洁风格,这对老的”一行菜单,两次滚屏”来说,已经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所以不得不启用二级导航,就是现在绿色导航条里的那些蓝色链接。关心产品设计的读者可能会问我们的调整原则。简单地说是这些:

1. 尽量保持页面内容和风格不变,只动导航条,避免给老用户太多的不适。
2. 尽可能把多数用户最频繁使用的东西放在顶级菜单(首页、我的豆瓣、友邻、小组、读书、电影、音乐)的进入页面里,二级导航实际是到不经常查看内容的捷径链接。
3. 一次做不到完美的话,先保证好用,再保证美观。

还有一个大的调整是,”广播”大大提升了友邻的价值,所以我们把它移到了友邻的首页,并增加了分类。另外,大家除了热门的评论,会更关心和自己相关的那些,所以“最受欢迎的新书/影/乐评”里增加了可能和个人收藏、友邻相关的新评论,变成了“可能我会关心的新评论”。以前的公共新评论仍然可以在“热评”下面找到。

每一次调整,豆瓣团队都担心会影响小部分成员的使用。原则仍然是保证95%成员的方便,但所有的意见我们都非常关注。另外,对页面的视觉设计我们也不是完全满意,接下来会有考虑。和以前一样,鼓励和感谢大家到站务论坛里去提意见。

新的导航是豆瓣团队在百万成员之时给大家的礼物。它没有改变豆瓣的风格和主旨,豆瓣还是豆瓣,但我们有了通往新豆瓣的途径。接下来豆瓣会有更多新的尝试,来帮助我们所有人去发现:发现生活、发现自己。

ps, 半年没有在这里露面了,hi! 以后会多出头,到时候别觉得烦,呵呵。

100万个朋友在一起的豆瓣

星期二, 十一月 13th, 2007

此时此刻,你和100万个朋友一起在豆瓣。

其实,我也是从一个豆瓣最基层的路过者开始我的豆旅的。开始只是一周左右上来看看推荐的书和电影;再到为了找到同好者而注册,有了第一个真正的豆友,开始慢慢接受这个始终不卑不亢但推荐精准的工具,到今天,让它变成每天互联网生活里不可割舍的一个部分,我,用了一年半。

最近每天都发觉自己逗留在豆瓣上的时间一日多过一日,甚至一次多过一次,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现在的豆瓣越来越好玩,用户也更加千奇百怪,各种思维死角里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被挖掘出来,在豆瓣上找到各色同好并一起把那小小的角落无限发扬光大。为此,我不得不又一次感激了一下互联网的伟大。

今天是豆瓣的小小纪念日。到今天,我们的注册用户有了100万。但这不包括我们几百万经常的潜水用户。

100万用户,这不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奇的数字,但对于豆瓣来说,这是踏实而关键的一步,在这并不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想清楚了对于我们的未来,最需要想清楚的问题,并且把豆瓣变成了更丰富,也更好用的样貌,我们的努力,希望每一个豆瓣的使用者都可以看的到,都可以分享到,都可以体验到。

未来的路很长,所有豆瓣的同事们都还会一起努力向前走,并且,重要的从来不是数字,而是数字后面活生生的我们。

豆瓣的blog早就应该更新了,而我们决定从这周开始这样做,这里是我们的“豆瓣发声”。对于豆瓣的平台,我们追求的是最简单又最实际的“公平、无态度的服务”,这有点类似于Sky news的那句Slogan:I report,U decide。而每一个在豆瓣工作的人,其实都是有着自己鲜明态度的,我们选择豆瓣Blog来发表我们的看法和观点,豆瓣博客将是整个豆瓣网站上面唯一据有“豆瓣态度”的地方。

还有还有,可能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把豆瓣八卦和新闻都贴在这里,希望这是我们可以和所有的豆子们一起分享豆瓣成长的地方。

豆瓣近期功能更新汇总

星期一, 十一月 12th, 2007

距离上一篇blog(04-11-2007),豆瓣blog已经有半年多没有变化,这半年来豆瓣增加了一些新功能,团队也增加了新的人手,11罗汉业已经升至21罗汉。这篇blog会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看看豆瓣这半年都有了哪些变化。(至此,豆瓣blog也会保持更新,欢迎大家关注。)

由春末到夏初,豆瓣有如下改进:blog聚类服务──九点的开发、优化及上线;音乐版块的部分功能调整(音乐页面的 音乐标签分类+最新唱片列表);试行与出版社的广告合作;电视剧条目开放;以及一直伴随其间的琐碎的BUG修正。

随着七月份新的成员陆续加入,豆瓣的开发脚步也开始加快。下面提到的功能,看看你是否有第一时间用过:

豆瓣广播(miniblog) 随着微博客(miniblog)的概念引爆流行,我们也试着将其引入到豆瓣,借以增强友邻之间的互动。产品的名字有时会对其功能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语录”二字本身强烈的文本含义,使得在一开始的使用中,很多人在上面写自己的感悟和格言:) 伴随着将“想读”、“在看”、“撰写了新评论”等操作提醒也纳入到语录通知的范围后,语录也随之更名为广播。后来我听到好几个人说起,原以为自己的一些友邻早已不上豆瓣了,直到广播里出现了他们的收藏更新,才发现原来他们都还在。(提示:在近期的导航栏改版中,广播区域也会有新的改进,先卖个关子。)

半公开小组和私密小组 豆瓣上有这样一类小组,组员通常维持在两个人,在小组里一句接一句互说情话,冷不丁新增了一个成员进来插嘴,马上被踢出去。还有部分人将小组当作校友录,不希望有外人打扰。于是半公开小组和私密小组功能应运而生。

W3C优化 为了实现计划中的导航栏改版,我们对现有的网页构按照W3C标准进行了重构和优化,开发团队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这一过程中有多个版本上线,以至于有豆瓣用户在现场直播豆瓣的改版,omg。经过这一“阵痛”之后,豆瓣的页面优化基本完毕。

我和别人的共同喜好 当你访问一个陌生豆瓣用户时,会看到他与你之间最“臭味相投”的内容,相比原先看上去似乎不搭界的个人页面, 这一“共同喜好”会增加些许亲切感和第一印象,也增强了与对方沟通的可能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组分类 豆瓣现在有数万个小组,五花八门,从前的小组按照人数,部分老资格小组越来越强大,带来了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为此豆瓣采用了15分钟名组以及横向打通小组之间的关节(喜欢这本书的成员也喜欢去的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也常去的小组)等方式来开源引流,最终,有了今天的小组分类。自10月1日功能上线后,现在隶属各个分类里的小组已有近8000个,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没有注意到这一功能的组长,可以在自己小组里进行设置。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项较为重大的功能,还有更多后台上的改进(比如新的站内搜索)以及细小功能(例如豆邮提醒新回复)等等,这半年中豆瓣的开发团队、算法团队以及产品团队做了相当多的努力,致力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体验。

预告 目前豆瓣的新的导航栏正在内部测试中,不久将和大家见面,请密切关注最近的豆瓣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