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 08-14-2008

二月份有关豆瓣去中心化的blog是这样结束的:
我们也在寻找热榜和最热评论的更有效的替代。豆瓣的第一用途是帮助你发现未知的东西。这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完全没有广场地带的豆瓣会让我们的视野受限于个人已有兴趣和朋友的圈子兴趣;而一个所有人共享的广场也正在变得无用。我们已经有了不少想法,也对结果充满信心。这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变化过程,我已经等不及了。
过去半年里,豆瓣去中心化的脚步非常坚决:日记、相册、推荐、同城活动……都已经依靠友邻广播在传播。今天,一个成员只要有一两个活跃的朋友,即使没有首页和小组,他产生的内容也完全可以依靠友邻网络迅速地传播出去,吸引成百上千的读者。新的”友情小组”关系,也平衡了小组之间既要区隔又要交流的矛盾。
那么,”热榜和最热评论的更有效的替代”,我们找到了吗?
找到了。豆瓣马上会推出”广场”功能。
广场是豆瓣成员每日最关注热点内容的汇总:书、电影、音乐、评论、日记、相册、博客文章、活动。借助热点算法,最受豆瓣成员关注的内容将自动出现在广场里,定时更新。还没有朋友圈子的人、偶尔关心公共话题的人、或者想拓宽自己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广场”来迅速看到有用的内容,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广场”将取代豆瓣的很多东西:首页评论、各处”最受欢迎的评论”和九点各套。你可以认为广场是一个超级首页评论。
等等,这不是和”去中心化”背道而驰吗?上一篇里提到的种种热点弊端怎么办?好办。广场不在首页,而是最后一个导航菜单。你不想看热点,可以永远不去广场,关注自己的兴趣和圈子就可以。
更重要的是,广场不止一个。四个。四个广场,给四个不同的人群。你自己喜欢哪个,住进去就好了,别的广场你可以无视。这种”无视”也正是广场的设计初衷。
这样,舞文弄墨的夫子不必和呲牙咧嘴的后朋克互相鄙视,美剧达人也不用和美食大仙搅和不清。感觉豆瓣太热闹、同类被稀释的”老”用户可以有自己人群居的一角;每周呼朋唤友扫荡卖场的打折强迫症患者,也不会觉得一出小组就走错了地方。豆瓣是一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城市。
( 多个广场的想法沿用了豆瓣九点各套聚合的创意和技术沉淀。快两年了,九点”以人群而不是内容为分类”的聚合方式仍然是一个没有后来者的创新。不过广场会更直观,更强大。)
有了广场,豆瓣去中心化的过程才告一段落。对豆瓣这样以发现为目的的网站来说,完全以个人兴趣和友邻圈子为中心的设计是残缺的。广场是一个补充。但个人依然是豆瓣的第一中心。拿掉”最受欢迎的评论”之后,豆瓣的首页终于可以是纯粹的个人内容管理中心了,豆瓣的结构也才可以大大简化。不过这是下一篇blog要说的事情了。
Cooper 08-12-2008
“欢迎来到真实世界”这是Matrix里的一句话。
在豆瓣,你比你真实。
你所听、所看、所想、所说,所关注、所写…这些虽然是碎片,但都能被组织在一起;不管真的也好、假的也好,友邻都会形成印象和判断,逐渐呈现真实的样貌。
以上是我用豆瓣三年的重大感受。
我有200多个友邻,但真正认识或者见过面的可能就40个,另外有20个友邻是在广播中经常可以看到踪影。我对60多个的友邻是相当熟悉,这些熟悉多过现实生活中的了解,或者现实生活中要花更多时间才能做到。我逐渐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工作、个性、脾气、喜好、品味、心灵、心情、家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体验:
小然,05年我认识她。当时,对她最大的印象是眼神清洁、内向腼腆、只知道工作,就是一小姑娘。在豆瓣上,她是如此之文艺,我根本没想到,以巨大的能量在写字,而且是话痨式的写字、写心情。显然和我当初对她的印象是不一样的。也正是在豆瓣上的日益频繁交流,以至于我们变成了“母女”,我是做梦也绝想不到有这么大的闺女。
伊豆,人高马大,我管她叫杨大妞,可能太早太小被赋予重大的职责,以至于这几年来我一直把她当大人。后来,她开始在豆瓣上频繁活动,我才发现这家伙虽然人高马大,但有颗小姑娘的心,还有周星驰+许纯美的幽默,幽默应该是心胸和个性的发挥。她要不上豆瓣,我会继续把她当大人看待,她也会继续冤枉的当大人。
影志,我和他都是豆瓣的第一批用户,所以在网上认识较早,和电影相关的知识、资讯没他不知道的。早期他在爱看电影小组的发言是非常有分量,看看他的电影收藏就有2000多部,我一直认为他是个上了年纪的电影杂志社编辑,当年差点管它叫影志大叔。某天,我们偶然遇见,原来是一特腼腆的小伙,比我小数岁,需要停顿想一下才能把豆瓣上的形象联系起来,原来这么年轻可以对电影有那么多感受和观点的。
vivi,现实生活中研究生即将毕业,工作、学习都很努力,每天非常稳定的行踪,学校到豆瓣,偶尔会出北京游玩。但在豆瓣上,那完全是潮人,对流行咨询之类的了如指掌,看了她的广播才知道经典国货这个小组,才知道海魂衫又回归了,才知道现在有锁骨比美。我看着她的唱片收藏,就可以感叹自己有多土。
某个女生,我一直把她当小孩,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热热闹闹、透明得和块玻璃一样,常常被外人误解,可能睡一觉就忘了,典型的80后后。在豆瓣上,她是另外一个人,爱读书、喜欢独处、小忧郁,有小心情、小收获愿意记录和分享,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楚的看法,经常说一些让我都佩服的话。再看看她的收藏,竟然看了这么多的电影,而这些电影中鲜有主流的。主流的她,其实非主流。她不上豆瓣,我也不会真正了解她。
陳柏霖, 那个蓝色大门里的男孩,绝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也是在蓝色大门里,或者唱片公司包装出来的商业信息中。在豆瓣,还是一如邻家男孩一样说话和写字,和物质、商业无关。他是因为看到有人冒充他才加入豆瓣的,很妙。
比如说,非鱼一定是个胖乎乎的孩子,虽然经常受到莫名其妙的非议,但依旧爱谁谁的出没,这是个性;
比如说,冒傻气一定是个耿直的北方姑娘,从她的影评里就能看出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嘎嘣脆;
比如,我的某个同学,一定是个实用主义的家伙,对于能提升自己职业素养的东西才会看,才会听,才有兴趣,而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为了工作拼命往前冲,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
比如,某个友邻,绝对王菲迷,所有和王菲有关的消息八卦,没她不知道的,在王菲迷中也很有影响力,谁都不知道她都40了,现实生活中有老公、儿子、公婆。谁说王菲是70、80年代人的偶像。
再比如,还有一些友邻,在豆瓣上粉饰自己,扮演一个个社会角色,获得自己想要的或实或虚的东西,这也来得很真实,因为本来就是这些样子嘛。
在豆瓣,你比你真实。
vivi 07-31-2008
今天应景般的穿上了海魂衫,全因为三联生活周刊本期的封面故事《名牌时代的时尚逃兵》,以巴黎手工坊与飞跃球鞋的神话开篇,中国60年代的设计,即我们所称的“经典国货”在被重新发现其价值,成为当下摩登青年的新宠。令人开心的是,豆友们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本期报道的红人。
在豆瓣上活跃着一批热爱国货的大小盆友,他们的头—豆豆维,于07年09月16日创办了“经典国货”小组,至今为止已经有将近6000罐健力宝驻扎山寨。他们的口号就是:“经典国货,价格便宜量又足,我们一直用它!”在该小组你能找到大小国货达人无数,无论你是入门级还是大师级,都可以找到最match的同好和最有价值的国货资讯。
把三联这篇文章关于经典国货小组的部分誊抄下来,送给所有支持和热爱国货的豆友。

< 上图是组长豆豆维,他对流行国货的态度是:不要太快速、太简介的消费‘经典国货’,它们之所以有恒久的魅力,正因为是好东西,有高品质,取一时之巧只会伤害这番美好的感情>
豆瓣网的”经典国货“小组里则聚集着另外5000多名年轻人,他们收集且使用的物品名单非常长:梅花牌运动服,海鸥相机,乐凯胶卷,永久自行车,凤凰自行车,回力胶鞋,飞跃胶鞋,双星运动鞋,万紫千红润肤脂, 郁美净,蜂花洗发精,健力宝,大白兔奶糖,小白兔儿童牙膏…它还能继续。组长贾维(豆豆维)去年建立了这个小组,人数一个月内超过了1000人。贾维说这批人以”80后“为主,既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全面接触外来文化,”心态非常健康“,在迷恋”经典国货“的初始大都受到本土摇滚歌手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新裤子“乐队。
”经典国货“小组首次聚会选在北京一家摇滚音乐酒吧,口号为”伪时尚和假高端充斥的年代,怎样才能多快好省地迅速窜红?国货小伙和古着大妞们简洁朴素有灵魂,纯真可爱又犯二,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代言人“。到场200多人,满眼最多的是回力鞋。贾维说,这些年轻人并没什么”民族情绪“,喜欢”经典国货“出于一种复杂的感情,混杂了怀旧、对经典设计永恒魅力的尊敬,以及对大众化时尚的厌倦。那感觉有点像这个年龄段的人听崔健,有回忆旧时光的成分,更多还是喜爱他的音乐,并欣赏他对抗平庸主流音乐的姿态。而大品牌集团的营销手段使人厌倦的同时,也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方法论“,利用”经典国货“元素的独立设计师应运而生。

< 盛楠,穿梅花牌的摩登青年,把“梅花”卖给真正喜欢它的人。在豆瓣上的id叫soso>
盛楠在豆瓣上的id叫soso,去年年底在淘宝上开了家小店,随后着手复刻“向梅花致敬”的仿梅花牌运动服。盛楠将这些仿梅花牌运动服称为“FAI”牌梅花,“FAI” 即“faith”的缩写,她认为,人人都应该有信仰,并且,它念起来很像北京话中的范儿。阿迪达斯对“梅花”重新演绎时,盛楠正好也在考虑在衣服上加“中国”或者“北京”字样,也曾在豆瓣上征集,“和谐”和“中国”是豆友提议最多的。后来阿迪达斯做了,盛楠说:有一股被抄袭和遗憾的感觉。不过,在音乐节三天的贩卖过程令人兴奋,120元一件的梅花,一下就卖出30多件。到了今年3月,豆瓣上“求梅花”的人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盛楠说她不想用“梅花”赚钱,就想把“梅花”卖给真正喜欢它的人。
Amelie 06-06-2008
工作职责:
-同城活动的市场调研
-确定同城活动的对外合作模式,独立开展合作洽谈,开拓合作伙伴
-进行用户调查,帮助同城进行产品改进
-同城活动内容的日常维护
职位要求:
-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专业不限,传媒、经济、社会学学科背景更佳
-有市场研究、市场推广、品牌公关相关工作经验
-对互联网产品的市场以及合作模式有一定了解
-出色的分析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
工作地点位于北京。有兴趣或者问题请email至 team(a)douban.com。请注明“同城”。
欢迎转载。谢谢! (已招聘到岗)
vivi 05-30-2008
正如序言中所说,新京报是北京第一家报道豆瓣的媒体,新京报的读者和豆瓣的用户有很多相似之处:热爱生活,有自己的主张,喜欢阅读与分享。三年里,我们鉴证着彼此的成长.
新京报的娱乐月选在业内颇具口碑,这次的合作在沿袭”编辑之选”的基础上,加入了”豆瓣之选”,即来自豆瓣上的150万注册用户之选。榜单产生的所有的数据都来自这150万用户在豆瓣上的影音收藏、打分、推荐、以及在朋友之间的传播,豆瓣通过专业的算法统计,诞生了这份独具意义的排行榜。这些榜单没有外来的干预力量,没有宣传包装,更没有商家利益,只是无数草根意见的真实汇总,我们相信朋友之间的分享是最有价值的,它让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了但同样有价值的更多选择, 它让更多有益于生活的好东西传播出去。
这次合作中,新京报勇于创新的专业媒体精神让整个过程高效而愉快,今后每个月月末的最后一个周五,大家都能看到豆瓣与新京报一同为你献上的这份礼物,集结一整月的电影、音乐全方位的报告,当然还有豆瓣上来自你的声音。
最后,以新京报文娱新闻主编刘帆的序做结尾:”借用王若琳的一句歌词:let’s start from here. 让我们从这里开始,选择生活,分享快乐。”
(特别谢谢昏金暗玉、胖子、马t为此次合作付出的大量脑细胞。)
阿北 05-29-2008

昨天写了日记城市和志向以后,Shaka问,“豆瓣实际上也是一座虚拟的城市… 豆友们生活在这里的‘志向’是什么呢?”
其实任何城市都是多样的。城市之所以激励某些种志向,是因为住在于此的多数人相信这种志向。你完全可以特立独行,你可以找一大堆人特立独行,但你很难改变一座城市。真正的,砖瓦筑成的城市,因为它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声色气味,会用它自己的气息把每个人紧紧包围。不论你喜欢,不喜欢,每天总会有你不得不看的东西,不得不去的地方。
虚拟的城市不一样。你的主页和你朋友的主页之间,相隔只有一下点击。不需要出门,换车,走路,不用看不得不看的脸,不用呼吸不得不呼吸的空气。你有百分百的自由选择你的朋友、圈子、聚集地。没有别的东西会拨开你的屏幕,呼啸着进入你的视线。
真正的城市能这样该多好。
所以豆瓣是一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城市。你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收藏什么样的东西,参加什么样的小组,完全决定了你眼中的豆瓣。为什么会同时有人说豆瓣精英、草根、清高、流俗、小资、文艺、激进、保守、娱乐、书卷呢?因为同时有盲人说大象是一堵墙,一支矛,一条蛇,一棵树,一个扇子和一根绳子。每个盲人对她自己来说,都是对的。你的志向,也就是豆瓣的志向。
这样的城市不会因为有了新技术,就改变了自己的味道。因为味道最终是人决定的。纽约有了网络没有变成硅谷,剑桥有了电视也没有变成好来坞。豆瓣有了日记和相册,只会有更多人搬进来,过得更多彩。你的选择多了,但你在豆瓣上的世界,依然是你自己决定的。
( 转自阿北的豆瓣日记. photo by J.A.L.E.X.,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阿北 05-14-2008

地震了。
豆瓣团队有成员的家就在都江堰。我们的心情没有办法描述得比豆瓣上大家的表达更好。我们的每一个人也都在行动之中。捐钱、献血。Davies明天将飞往四川参加志愿救助。我们一起能做的最大的贡献,是维护好豆瓣这一个大平台,保证消息、同情心和行动的有效传播。豆瓣上每一位成员和你我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方式,我们希望能帮助你传达。
豆瓣作为一个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一直有很多想法,现在是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了。我们今天启动了“捐助一加一”的公益制度:以后豆瓣的任何团队成员有任何一笔个人公益捐助,豆瓣作为一个公司将投放相同数额的捐助用于同样目的。当下的关注当然是救灾捐助。但这会是一个持久的企业制度,是豆瓣希望担当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我也倡议别的创业企业考虑实施类似的或者更好的制度。它能激励和放大团队个人的公益行为,长远来讲,也能借助群体智慧,部分避免企业集中投放捐助的决策风险。
最后,祈盼还埋在瓦砾中的同胞早日脱离危险。豆瓣团队的目光看向西南,和大家一样。
jennycrisis 04-23-2008
“豆瓣三年”的时候,我们说过 “朋友之间的推荐可以同样强大和有效。怎样方便朋友之间推荐,这是最近豆瓣最大的挑战。我们希望能把它做到极至。” 现在我们做了一些事情,能够让豆瓣朋友间的“推荐”更加方便、有效和丰富。目前进入公开测试阶段,欢迎大家到 alpha.douban.com 上试用。
让友邻间的“推荐”更加方便,我们将“你关注的推荐”放到了豆瓣首页上,并且让推荐可当页展开回应。这样一个改变,能最大地方便友邻间互相推荐,同时也为豆瓣的“去中心化”推波助澜。 一直以来,豆瓣首页上是大家推荐出来的最受欢迎的内容。早年豆瓣用户的相似度很高,大家推荐出来的书、电影、音乐都符合彼此的口味。但是现在用户的构成非常多元了,一些人十分推荐的书,另一些人可能并不喜欢。我们围绕着“最核心的内容是围绕个人产生的”原则,将你关注的推荐放到首页上,减弱豆瓣首页的公共广场味道,让它“更符合你自己的口味”。
让豆瓣“推荐”更加有效,假如你的推荐信息已经超过了你可接收阅读的量级,豆瓣会用算法帮你筛选出对你最有用的推荐。我们希望友邻间的推荐是“帮助你发现适合你自己的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可如果推荐的信息量也开始“爆炸”,“发现”会变得特别不容易。如果你的朋友和关注的人超过了10个,每人每天都在豆瓣上推荐10个好内容,你接受的推荐信息就是100个。假如你关注了30个人,甚至100个人呢?确实已经有不少朋友向我们抱怨这种现象了,还好,我们有一些积累的推荐算法,能够学习你的推荐阅读行为,然后帮助你筛选出对你最有用的推荐。这样一种机制,能够随着你的推荐阅读行为越多变得越准确和有效。目前这个算法筛选的效果还不错,我们相信今后能做得越来越好。
让“推荐”更加丰富,我们增加了对音乐、视频的推荐网址识别。如果你推荐一个mp3格式的音乐网址,现在你的友邻可以直接在豆瓣上播放和试听这首歌了;如果是一个视频播放地址,推荐之后可以直接在豆瓣上展开播放,豆瓣的“推荐”会因此变得有声有色起来,希望你们也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另外教大家一个在浏览器上快捷推荐的小窍门,具体方法请看这里吧。
另外,我们优化了豆瓣的设置功能,让豆瓣成员有更完善的隐私设置和个人设置。比如,可能你更喜欢在主页上方展示你的“书影音收藏”而不是“我的推荐”,到设置页面“我的主页”那更新一下设置就行。我们还在努力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页面布局设置,希望今后能让“我的豆瓣”是你自己可以“布置”的个人主页。
看了这么多,不如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测试地址在 alpha.douban.com ,产生的数据会同步在主站上显示和保留。
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可以到这个测试小组来告诉我们。
─────────────────────────────
Update:
非常感谢大家在公测阶段的使用和意见反馈~
经过alpha的公测,我们调整为将经过算法过滤后的“友邻广播”放到首页上,并能自学习和优化过滤效果。
目前已经上线到主站了,欢迎大家使用!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可以继续到测试小组来告诉我们。
Amelie 04-10-2008
工作职责:
-负责豆瓣和九点的用户界面设计
-根据产品需求与技术配合,高质量完成产品的视觉设计工作
-优化结合用户体验及完善设计流程
职位要求:
-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人机交互、工业设计、视觉设计、计算机相关专业
-熟练运用常用设计软件,并具有在此基础上快速掌握和使用新软件的能力(请在简历中附带近期作品)
-熟悉Css、Html等网络技术
-拥有优秀的视觉设计能力,并且在web界面设计方面有成熟的作品
-认真细致,善于创新,对视觉设计、色彩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分析能力
工作地点位于北京。有兴趣或者问题请email至 team(a)douban.com。请注明“UI”。
欢迎转载。谢谢!
阿北 04-10-2008
豆瓣正在升级服务器,今天中午之前服务可能会有间歇中断或延滞。非常抱歉,谢谢您的耐心。
[11:09am 更新] 具体升级内容是双核变四核。本来计划是无中断升级,在大家不知不觉中变强变大,所以没有提前通知。遗憾的是出了一点问题,小小演砸了一吧。现在仍在升级中。
[11:59am 更新] 升级结束。等晚上看表现。感谢大家观摩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