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去中心化(一)
阿北 02-19-2008豆瓣正在多样化的过程中失去公共注意力中心。这很好,我们正在全心全意地推波助澜。
想像在春节的火车站广场中央开一家露天咖啡,支一张千人大桌讨论… 比方说,音乐。只要发言,饮品免费。想像会是什么样的对话,除了喝到免费咖啡,你能不能得到更多的益处。
把这张大桌再放大几百倍,就是豆瓣今天面临的挑战。
豆瓣上线时最早的成员,是一个比较单纯一致的人群:喜欢书、喜欢新鲜事、年轻的老网虫。豆瓣信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人群单一的时候,所有人”用鼠标投票”产生出来的哪些个热榜,对大家还是有用途和意义:首页最受欢迎的评论,最受关注的书,人数最多的小组,等等。社区里少数“不良”行为,也会迅速受到众口一致的反对,因为大家有比较接近的行为标准。
今天的豆瓣,已经是一个从痴迷动漫的高中生,到退休的国学爱好者,多种多样人群共处的地方。多样化是豆瓣热爱和追求的,多样化也使整个大社区更加强健。只是多样化给旧的结构和机制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所有“全民共享”的“广场地带”都开始出现问题:首页评论变得良莠不齐;最大的那些万人小组组长开始为管理感到头大;书、电影、音乐的排行榜也经常看起来像怪异的混搭。
经常有热心的朋友从各种角度解释这个过程。作为豆瓣这个平台的设计和运营者,我们发现的是两个简单的原因。
一个是全员投票的弊端:试图取悦所有人的东西注定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完全高兴。这决定了一人一票得来的东西经常不是任何人最喜欢的,而是多数人最不讨厌的。把一个动漫榜单、一个经管榜单和一个明清史榜单混在一起,按票数排序,得到的一定是对谁都有用,对谁也都无用的东西。豆瓣首页的最新评论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些是机制和web2.0理念很难补救的。
另一个是公共对话的规模上限:对话参加的人数大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办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千万人同时参与的沟通,除了讲演,干仗,就只有各说各话合成的白噪音。这些都不是平等有效的对话。人太多的时候,也很难维持默契的行为标准。豆瓣最大的那些小组里信噪比越来越低,并非机制不全或管理员不尽责。几万人挤在一起的时候,听到的一定是嗓门最大的,看到的一定是最歇斯底里的,这个是生理和物理决定的自然规律,管理员累死也无从抗拒。
如何来应对这些问题?豆瓣应该退回到服务单一单纯人群吗?这和小孩希望不长大一样无益。豆瓣已经是一个多种人群混居的城市。只是豆瓣的设计使得每个成员更容易看到和自己兴趣一致的人和事,容易产生豆瓣上只有自己一类人的假象。
其实,我们人类自从走出百十人的部落就了对话的规模问题。办法也早就有了:区隔。城中有区、区中有片、片中有楼、楼中有户。餐厅有包间,会议有分场。人不能时时刻刻听到所有人、看到所有人的时候,有效的沟通才能进行。不同兴趣的人群之间能够相互有区隔的时候,“热点”也才有意义。一个有多种多样人群的城市才是有活力的。这些人群之间,既需要方便地交流,也需要有效地区隔。没有区隔,也就没有多样化。
在互联网上,“区隔”也叫“去中心化”。豆瓣从诞生开始,就是去中心化的设计:豆瓣以个人、友邻和兴趣为中心,而不是以热点为中心。只是豆瓣还小的时候,为了新成员发现的方便,我们保留了一些“全员广场地带”:首页最受欢迎的评论,所有成员共同产生的书、电影、音乐榜单,按照人气排列的小组列表。现在,豆瓣正在一步一步寻找新的、去中心化的途径来取代这些广场。
在豆瓣小组下面,我们已经用分类浏览取代了“最受欢迎的小组”列表。“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也已经取消。(只要有“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豆瓣小组就是一个有几万个分论坛的大广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看到一贴就跳进一个小组,说一句话,然后跳走。)一个小组有被发现的权利,也有不被人随时打搅的权利。这些举措当然会对发现新小组产生不便,为了补偿,我们已经把朋友加入小组的举动放进了广播,下面会开通正式的“友情小组”和对个人的小组推荐。
我们也在寻找热榜和最热评论的更有效的替代。豆瓣的第一用途是帮助你发现未知的东西。这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完全没有广场地带的豆瓣会让我们的视野受限于个人已有兴趣和朋友的圈子兴趣;而一个所有人共享的广场也正在变得无用。我们已经有了不少想法,也对结果充满信心。这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变化过程,我已经等不及了。
沙发,豆瓣blog的时间好像不准
期待豆瓣下一步的变化!
继续关注,时间的确不准
好吧,总算得到一个对取消“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的理由,勉强接受
Nice, 去中心化和逃离社区猫扑化会相辅相成。
阿北好久没发言了,呵呵,有声音总比沉默好
看来我们这次的小白鼠当的挺幸福,挺称职的。
SNS的运营者其实都扮演一个准上帝的角色(并非对神论者不敬),赋予每个人看到他生活的机会,但不赋予他们看到全部的能力。如何在每个人的视野里能够发现有限的外界和所有内辖,是SNS成功的条件。去中心化不意味着取悦大众与否,只意味着如何成功规范每个人应该看到的狭小空间。豆瓣为大众所接受,首页的那些“最不令人讨厌”的items居功至伟。而去中心化的功能,我想仍然需要在各产品的关联性中做文章,以此强化每个人以独立人格做出的选择,以对比于投票式的民众折中选择。
标题看成“去文化中心”~其他没说的,豆瓣其实比我们谁都想得更多……
尾巴越来越长了
豆瓣的问题,不是考虑增加功能,应该是减少不必要的功能,期待豆瓣瘦身。
好文,收藏至20ju.com
今天看到阿北的这篇挑战自己的“檄文”,越发坚定了我之前的判断。请看以下,是我针对麦田的《理解豆瓣的改版》的回帖,http://maitian.blog.techweb.com.cn/archives/2008/2008213232449.shtml#comment
在中国,想做成一个非娱乐化的SNS,我看也就要看豆瓣了。
麦田前半部分的分析我很赞同,豆瓣用工具型产品让人迅速上手,建立品牌,聚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有了这个基础,下一个问题,做什么?
做图书类的电子商务,在中国实在是没得赚,中国的B2C一定都是从毛利率更高的行业发轫,而图书不是。
但类似Facebook的社交工具(我不叫他SNS,我认为早已超越Friendstar等早期SNS的概念了,是一个activity-centered的社交工具,而不是传统的topic-centered的社区),是the next big thing。豆瓣选择这个方向,有优势,因为豆瓣的用户纯度较高,历史包袱小,更容易走向社交工具的路线。
Facebook的成功,与其会员成分和扩张节奏的平衡关系极大,但其成长路径是不可复制的。但这类成功的大型应用(类似myspace,youtube)其共同特点都是在早期,找了一个最容易聚集成分相近人群的好应用为起点,而豆瓣的起点,就是书/影评,在中国这是最容易找到较高素质网民的应用(facebook是会所,myspace是茶馆),类似泡网、早期天涯。但与天涯纯粹的topic-centered不同,豆瓣的历史包袱小,向activity-centered的转型可能性更大。豆瓣最近推出的不少SNS应用,都是activity-centered,但结果怎样,我也和大家一样正在拭目以待。
但至少,在目前,我觉得豆瓣是更接近facebook的,而非“~内”们。
人多了必然带来的弊端 低龄化 幼稚化 喧杂化
豆瓣引以为豪的小资精神 如今充斥着90后的低龄儿童
猫扑所擅长的恶搞精神 如今以荡然无存 有的只是低层次的谩骂 自拍 敏感问题
天涯也渐渐变得浮躁 艳照门事件便可略知一二
去中心化问题很像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
我理解的去中心化,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度量或者距离,使得距离我一定范围内的人和事物都被显示在我的豆瓣首页中。
Decentrelization是手段,不是目的。
去中心化更大程度上维系的是小圈子。
没必要为了去中心化而剥去很多原本用于维系大圈子的产品和工具。
希望阿北好好理解一下大圈子和小圈子的差异。
不得不承认豆瓣很好用,没有一个网站能替代
支持一下~加油!
现在很多人问的不是去中心化,是说豆瓣为什么做那么多东西,让人看不懂?
TIWTTER
MYBLOGLOG
抓虾
这些流行元素,豆瓣都学了
早期还学了AMAZON
去中心化,这个不用说了,如果你要发展,而且是发展到极大极大,去中心化思路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大更大。
里面的观点是否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影响
1.阿北一席话,胜读10篇blog!去中心化很好!
2.评论这里,添加个人URL还是URI???
“我们已经有了不少想法,也对结果充满信心。这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变化过程,我已经等不及了。”阿北的这一段话说得多好,简直令我们豆友也激动不己,等不及了.期待豆瓣能创造出一个令豆友们满意的奇迹.主会场与分会场,大众与小众,既有维系又有区隔,使在充分享受自我的同时,又能熏陶到大众所带来的愉悦气氛 ,这该是多么美好的图景!阿北加油!豆瓣加油!
这样与时俱进的心态,前途将更不可限量。不得不说,豆瓣真的是国内最棒的!
我认为博主是在名副其实的胡言乱语。博主的话只不过是某种刻意模仿而来的观察法而已,但真相却是在炫耀权威性。我看到的豆瓣最明显的变化是——极速的商业化以及急功近利带来的浮躁与盲目,与受众根本没有多少关系。相反,当参与者增多时,总有一些人会开始叫嚣说应该做些什么(但实际上都有多少人关心?关心它的都是什么人?大家所表现出的是多少程度的关心?当这个人宣称自己非常关心的时候,他究竟是一时的情绪还是真正的担忧?而真正关心的人又是哪些?至少在我看来,任何参与者都不会是这样一个实际的关心者,那究竟关心的人又是谁呢?)。不断增多的功能化就是一个表现,而投射出来的问题则是——随着豆瓣的“成熟”,它将不再具备原有的魅力;或者说,越发变得野蛮起来。
乍一看之下,这似乎确实是参与者增多导致的问题,而实际上却是——理念性的东西根本不值一提。
豆瓣加油!
这也是我喜欢豆瓣的根本原因。期待豆瓣越办越好。
这篇文章受教了,解答了我的一个困惑。期待看到豆瓣的改变,也希望豆瓣越来越好,我也等不及了。
其实,我们要的不是qq式的热闹与喧嚣,我们要的只是在人海中发现同好的激动的一瞬间,我们要的只是在网络中发现唤醒记忆深处美好回忆的一刹那,我们要的只是在喧嚣中一块自己的家园。
这是一则公益spam:
正月十五是合法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人们会把所有留存的烟花爆竹全部放掉。
请务必注意安全,最好使用护目镜防护!!
往年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受伤的人比年三十还多。
打扰了,请在正月十六删除吧。
在用戶享受免費服務的前提下,
網站的所有者和設計者擁有百分百的權利對一些行爲方式和架構設計進行調整甚至重建,
這是絕對無可厚非的,
但這些調整或重建對於能否吸納承載真實社會的特性甚至會否與之沖突,
尚未可知,需時間進一步證明。
阿北說的我都同意,
去中心化理論能有效避免廣場效應並矯正人群心態,
但能做到什麽程度,
我想完全取決於設計者想把網站設計成多大程度的理想國。
我們都需要一些時間去理解彼此吧~
我以上說的可能文不對題,
但我喜歡豆瓣,並真心希望他能一直吸引我。
那么请问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如果大家投反对票过多以后一个评论就可以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吗?
这跟你洋洋洒洒的去中心化可是背道而驰的吧,说好听点这叫讨好大众,说不好听点就是群氓了。
这真的是我见过的最傻的设计了…互联网这么多年,一个话题是否能浮上水面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可以挖可以埋…但没必要埋没了吧…
看来豆瓣真需要弄个调查统计,尽量细节化层次化出来,让所有豆友加以选择参与表态,这份调查最好也能侧重区分出豆友们对互联网的熟悉掌握层度,包括从web1.0延续以来的上网习惯、对web2.0、blog、sns的认识等等,比较全面的调查,再加以统计,进而设计、论证下豆瓣的构想和发展方向。
豆瓣绝对是一个sns化的进程,是豆瓣和广大豆友成就了阿北的伟大,而不是伟大的阿北在设计豆瓣~
哈哈!阿北!支持你
首先谢谢阿北帮我上升了一个理论高度。
这是一项挑战,不过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挑战。记得一位4A公司广告创意员,这样告诉我, 一个产品,你在欢迎一部分人的同时,总是拒绝着另外一部分人。我很不以为然,我只是搭了一个舞台,唱戏,表演的是各种类型的用户,他们在这个舞台做什么事情,我不关心,所以设计了种种去中心化的功能,朋友,群组等等, 不过我现在打算去走一些曲线,达到同一个目的有很多种途径,我发现走直线,最近,但是碰壁会最厉害!
2008-02-23 18:07:16 Rio azulado 绿鸥 不是的,很多人上豆瓣并不是当成工作来做,只是打开一个页面,有空才上一下,如果这个页面能同时显示新小组的话题和已参加小组的话题,就最好了。
这样点来点去的相当不方便,也不合理,很多时候就是这一闪而过的机会才加入一个小组,自从没有这个功能以后,我从来没有加入过一个小组。
2008-02-23 18:12:25 Rio azulado 绿鸥 我的意思是,那些用户并不是为了加入小组才来豆瓣的,永远是话题才是最吸引人的, 没有多少人会说,好吧,我们今天没事来豆瓣找找小组吧。只有小组出现有意思的话题,经常有人发言的小组才会引起注意的。
这样就是把上豆瓣的目的给搞错了.
2008-02-23 17:51:38 Rio azulado 绿鸥 去中心化不等于没有交流吧,这样死守一些有限有小组,有意思么?
去掉之后没有代替的功能,那不等于倒退么,应该有一个功能是展示没有参加的小组话题的,可以给每个人的显示都是随机而不同的嘛……
我提个建议,“豆列搜索”什么时候能出来啊?
说的不错.
看这标题,似乎还会不断说下去.理论很有用.
不过我更支持SoloWingPixy的”瘦身”说.
说的不错.
看这标题,似乎还会不断说下去.理论很有用.
不过我更支持SoloWingPixy的”瘦身”说.
豆瓣,加油!
豆瓣的数据挖掘做的很到家,去中心化很好,可以真正实现以用户个体需求为核心!
我感觉在用户点击我的豆瓣的时候,可不可以根据用户的搜索习惯和收藏的书籍等,来推荐相应的内容,然后可以推荐一些其他很多人都感兴趣的内容。
而友邻这一项,可以也可以按上面这样分类。呵呵。
一些拙见,还望见谅啊。
第一次到这里来 没想到豆瓣做的想的这样多 才知道去中心化这个词让我们每天都在受益
(二)什么时候出炉啊?非常期待!!!!!
我是杭州电信IDC中心,希望咱们的豆瓣多向南方来发展一下,关于这一块我们杭州电信可以与豆瓣进行进一步的合作意向
是否可以限制下 豆瓣用户的小参加数量呢
祝豆瓣做得越来越好!用心的团体!想得到,更做得到!
其实我希望通过网络,网站良好的架构来达到系统地学习,娱乐的目的。这是豆瓣的目标,也是大家的期待!
本来我对豆瓣广场挺抵触的。看了这个解释之后,我决定加入一个广场体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