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技术和产品’ Category

豆瓣“我上”

星期四, 十一月 9th, 2006

没错,就是“我上”,豆瓣的“我上”,关于blog收藏与发现的服务。

不知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订阅了几十个感兴趣的blog,每天却只阅读了不到十分之一。面对日益膨胀的blog信息,你是不是有大海捞针的感觉?

不少豆友在注册的同时提供了个人blog地址,首先我们要感谢这一慷慨的无私奉献,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为什么不拿来和大家分享呢?秉承了豆瓣的“我读”、“我看”、“我听”、“我去”的一贯宗旨,“我上”希望能帮助豆友们梳理和过滤信息,体验分享和发现的乐趣。目前测试版本的”我上“能够满足豆友们两方面的需求:
1.收藏和评价自己喜欢的blog
2.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发现潜在的你可能感兴趣的blog地址
上线最初的一段时间,“我上”看起来可能还比较简陋,使用可能还不是那么顺畅,不过请相信豆瓣,改善用户体验是我们始终如一的追求;同时请相信你自己,你收藏和评价的blog越多,豆瓣给你的推荐就越丰富、有趣和准确。

“我上”不是RSS阅读器,“我上”也不是网摘,我们希望有一天,“我上”能够成为豆友们在blog汪洋大海中航行的罗盘。

遥想豆瓣当年,各位blogger为豆瓣的成长和传播摇旗呐喊,让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Word-of-Mouth”的力量。“我上”也是对各位blogger的一种回馈,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感谢各位豆友长期以来对豆瓣的支持,并欢迎大家对“我上”多多测试。

豆瓣一年

星期一, 三月 6th, 2006

2005年3月6日下午,我弱弱地给中国Python用户组的邮件列表发了一封email。题目是”用python开发的网站开始公测”:

欢迎到https://douban.com使用豆瓣的读书者网络和书价比较。

豆瓣全部使用python开发。网站后台的搜索引擎基于Twisted, GUI基于Quixote. 还用到了cElementTree, MySQLdb和 PIL. 除了这些豆瓣基本是从头开发(一个人四、五个月)完成。

如果你有爱读书或爱写书评的朋友,也欢迎推荐豆瓣给他们。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豆瓣的邀请功能。

谢谢!

当时我已经抓着几个朋友内部测试了几天。总算,世界上别的人知道了有豆瓣这么个网站。虽然是公“测”,按照“永远beta”的2.0原则,这就算是面世了。回想起来,这个程序员的邮件列表其实不是最好的PR渠道。但我有些私心。当时bugs还很多,做程序的应该比较理解,不会扭头就走,报告起来也说的清楚。

我觉得所有网站第一次上线的时候,开发者都会满头大汗盯着屏幕不断刷屏。我呢,一直刷到天亮。不过算上我别的几个朋友,当天也就来了五六个人。但晚上无聊的头anuxs就写了书评。然后就有了回应。我也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杜尚访谈录辛丰年音乐笔记这些个书,因为这两个人看过。豆瓣,这个在脑子里憋了半年的东西,竟然有人用了,而且能对人有用! 我猜想初为人父者听到自己的孩子第一声嚎哭的时候,感受应该有相似的地方吧。

今天,一年之后,十一万形形色色的人在豆瓣上有了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圈子。他们共通的地方是对书、电影、音乐的热爱。每个月还有百多万潜水的访问者, 通过豆瓣发现他们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豆瓣有了自己的生命,循着自己的轨迹生长。我能够做的,是寻找更多的看护人建设者, 给这个生命更大的空间和养分。

感谢一年多来无数热爱豆瓣的人给豆瓣团队的支持。现在是热身后的稍息,我们才刚开始。

豆瓣的新试验: 二手书碟交换

星期五, 十月 7th, 2005

豆瓣刚刚开通了二手书碟交换的功能。这个不是beta测试, 连alpha都算不上,只能说是试验,想验证一些想法。

我在从北京到上海的搬家过程里发现自己积下来许多不会再看的书。当废品卖或者扔了很可惜,送给不感兴趣的朋友也可惜。放到易趣、淘宝上太麻烦。有同样感觉的豆瓣用户明显不止我一个,所以最近接二连三成立了几个有关交换的小组。另外,豆瓣说“以书会友”,见面交换其实是很好的“会友”方式。

但是,我们对二手交易也有很多疑惑和问题:

1. 会不会影响豆瓣的风格和社区的纯粹?
2. 交换和买卖哪个更有吸引力,可操作性怎么样?
3. 异地的交易比同城究竟麻烦多少?
4. 如果是交换,怎么解决不等值的问题?
5. 会吸引垃圾商业信息吗?

最重要的问题是,对多数人是否有用。我通过各种渠道询问过一些“潜在用户”,最典型的反应是一脸茫然。显然,多数人没有这方面的实际体验,只能靠想像来推测。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试验一下?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开始,边跑边修正。现在在豆瓣的每一种书、电影、唱片的页面都增加了类似“我有一本闲着,可以转让”这样一个链接。另外在同城豆瓣里列出了当地最新的转让启示。豆瓣不参与交易,只提供一个发布的空间。相信在实际使用过程里所有问题都会有答案。

想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来吧。也希望得到所有参与者的反馈,在这里或者在豆瓣的站务论坛都欢迎。

[2005/10/8 更新] 增加了“交换/转让/交换或转让”的选项 (很多人要求),另外增加了“限本地交易”的选项。

豆瓣音乐开始alpha测试

星期一, 七月 18th, 2005

音乐是豆瓣成员呼声最高的要求。今天众望所归地出炉,没有任何悬念。同以前一样,bug、问题、建议、想法请登录后到站务论坛和我们沟通。

听过,在听,想听,三个很简单的用法。

一个更简单的问题:你爱音乐吗?

識繁體字,看港臺書

星期三, 七月 6th, 2005

香港書蟲是豆瓣近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小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香港豆瓣们的奔走相告,特别是组长sidekick。除了繁体版书来自香港、台湾、大陆和海外的读者,这个小组还聚集了众多港版书作者,以至于在“我看过”、“我在看”、“我想看”之外提出“我写过”这样让人瞠目结舌的功能要求来。脱帽致意。

香港豆瓣们的合作精神使人敬佩。对大家标注繁体版书用的标签,他们先讨论“共识”,结果是“香港”在一周内升为豆瓣图书的第二大tag。期待他们更多的创意。

相关的更新,豆瓣增加了数万种港台出版的图书条目,还有在台湾第二、三大网上书店,金石堂誠品的购买链接和售价。至于台湾最大的网上书店,博客来,因为在大陆不明其理被屏蔽,只好暂时无能为力了。

另外,应爱书者的要求,增加了旌旗书市的购买链接和价格。

把你的收藏显在你的blog上: 2

星期二, 六月 14th, 2005

现在你看过、在看、想看的书或者电影都可以像右边一样自动显示在你自己的blog上。今天豆瓣又有了代码生成器,你不用再调试来调试去了。

代码生成器登录以后在豆瓣页面的右下角:豆瓣服务。我们陆续会把豆瓣的RSS和Web Service API也列在这个链接下。

生成的javascript代码和以前手工添加的有所不同。已经在用的blogger请更新一下。老javascript里的url会逐步作废。

豆瓣标签的毕业礼

星期一, 六月 6th, 2005

今天开始“标签”从豆瓣的主菜单里消失了。标签列表现在是豆瓣读书和豆瓣电影页面的一部分。Tag已经是豆瓣有机的一部分,不再需要来自主页的扶持。

豆瓣的三十多万种藏书和电影从来没有过分类,从第一天开始标签(Tag)就代替了它的位置。像众多的社会性网站一样,标签曾经作为一个炫耀新奇和酷的橱窗,里面不同大小的字体(flickr模式)齐声呐喊“我们是Web 2.0”。

但是好玩之外,标签的可用性一直是一个问题。

其实在浏览和搜索两种使用模式里,标签是偏靠浏览的,“搜索标签”用途并不大。用户在进入标签汇总的页面时,就进入了漫无目的的浏览状态。这和传统的分类是类似的。但是传统的分类有“根类”、“子类”、“孙类”,是一棵有结构的树,你可以从树根爬到任何一片树叶。标签是扁平的海岸线,从这头望不到那头。除了按”a b c d”或”b p m f”排队,没有什么好的组织方式。

今天豆瓣在多数标签页里增加了“相关标签”。比如“文学”(书)的相关标签是”人文地理、英国、黑色幽默、后现代、悲伤、女作家、小说、孤独、现代、虚构”,“ 情色”(电影)的相关标签是“Philip-Kaufman、法国电影、文艺、贝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Bertolucci、文艺片、性、美国电影、法国、人性”。因为是通过标签分析自动生成的,免不了带着folksonomy的随意性,但是结果基本靠谱。

通过相关链接,标签成了面。在任何地方可以看到前后左右。还记得第一次上网吗?令人激动的并不是某个网站有多好,是可以链来链去走很远。像Web一样,有了链接tag就成了网,你可以顺着它闲庭信步地游走。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一张网上爬比在一颗树上爬要惬意的多。

这个不该说爬,应该叫做Tag Surfing。祝你冲浪愉快。

你喜欢什么? 豆瓣来猜

星期一, 五月 23rd, 2005

豆瓣给你的个人推荐今天开始测试。推荐清单的链接在“我的豆瓣”、wishlist里。如果你已经有四五个收藏,部分推荐会自动出现在首页。推荐清单是根据你收藏里的评价做出的推断。每个人的评价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推荐清单也不一样。清单上任何一条你选择看过(评价收藏)、有兴趣(wish)、没兴趣以后会从列表上消失。每次你有新的评价收藏,给你的推荐也可能马上跟着变化。

推荐的书和电影和所有人的评价收藏有很大关系。即使你没有新的评价收藏,给你的推荐也可能每天变化,而且肯定越往后质量会越好。前提是你的收藏能客观地反映你自己的口味。因为”wishlist”已经开通,如果你的收藏里有你有兴趣但还没看过的,最好能搬到wishlist里去。

豆瓣一直在说,每个人眼里的豆瓣都是不一样的。个性化的推荐让我们向这个目标迈了一大步。

豆瓣电影的价值在哪儿?

星期一, 五月 16th, 2005

豆瓣增加电影引发了一些争议。欢迎居多,也有书迷希望把电影分开,越远越好。据我理解,担忧在于失去内容(特别是评论)的质量和社区的纯粹。我相信时间会解除这个担心。界面改善是表面能做的。本质上来说,豆瓣不像门户网站那样向所有人发布统一内容。“最新评论”、“最新收藏”都是基于现在用户数的临时举措。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豆瓣在每个人眼里愈发不同。“我的豆瓣”会是所有豆瓣。

今天看到了makzhou的另外一些疑虑 (感谢飞呀飞的提醒):

对于电影评论的看法,我还是持观望态度。我看不出这个功能和IMDB的讨论板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豆瓣上的电影添加正是通过IMDB的序列号验证实现的。我想这个功能唯一的好处就是它是中文的。其他的我也想不出……

很显然,豆瓣的主人阿北自己也承认,这个网站的设计很大部分参照了flickr,但是他们的不同在哪里呢?…… 照片作为flickr的主体,本身是被审视以及观察的对象,但是到了豆瓣,作品不是主体了,主体成为了讨论。也就是说,从本质上来说,flickr是一个相册,而豆瓣是一个讨论板。

makzhou的理解很确切。在flickr, 照片是最后目的。而豆瓣只是通往目的(书、电影)的途径。但是书和电影的体验时间比照片长很多,包括了之前(选择和期待)、之中(看)、之后(感想和交流)。大家通常不会互相询问应该去看哪张照片,也很少聚在一起谈论对某张照片的看法。照片只有之中,没有之前和之后。书和电影不但有极具社会性的“前后”,而且豆瓣上每一位认识了新朋友的人可以举证,它们还可以是极好的交流载体。

豆瓣已经在“之后”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下一段时间会瞄准“之前”努力。豆瓣会帮你选择。选择之前,你还不知道要看哪部电影,所以IMDB对你的帮助有限。而且光有了解是不够的,比方说正常人很少会按照IMDB给的星级排队从高到低一部一部去看,或者去买两小时的碟之前先花三小时浏览讨论板。别人已经有的体验其实对你最有价值,豆瓣要做的就是去最有效地传递体验。从这点来说,豆瓣是社会软件,不是网上数据库。中文IMDB有不少人做得有声有色,豆瓣不会去凑这个热闹。

至于“之中”,这永远是个人的事情。可能我有些跟不上时代,书墨香、电影院的爆米花味、DVD画质对我依然魅力无穷。现在的免费电子书、BT下载不但杀鸡取卵,我还觉得是暴殄天物。makzhou不用担心,豆瓣要不同,不要颠覆。

豆瓣爱电影

星期一, 五月 2nd, 2005

所以爱看电影一直是豆瓣上除了半“官方”的fans之外第一大小组。

你要是和我一样,决定在家度过“五一”,一定想像着朋友都在云南西藏游山玩水觉得郁闷。别。豆瓣邀请你来试用豆瓣电影。在搜索结果里现在能看到提交电影条目的链接。操作和自传书目一样。

和以搜索为主而成的书目不同,豆瓣电影的条目内容将完全由你我一样的成员提供。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最早的一段时间里可能条目会不完整,但是这样也保证豆瓣上的电影条目都是大家喜欢的。

铁杆书迷请放心。书将会一直是豆瓣的核心内容和关注点。相信电影的开通将使“以物会友,以友会物”的体验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