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全部’ Category

豆瓣的去中心化(一)

星期二, 二月 19th, 2008

豆瓣正在多样化的过程中失去公共注意力中心。这很好,我们正在全心全意地推波助澜。

想像在春节的火车站广场中央开一家露天咖啡,支一张千人大桌讨论… 比方说,音乐。只要发言,饮品免费。想像会是什么样的对话,除了喝到免费咖啡,你能不能得到更多的益处。

把这张大桌再放大几百倍,就是豆瓣今天面临的挑战。

豆瓣上线时最早的成员,是一个比较单纯一致的人群:喜欢书、喜欢新鲜事、年轻的老网虫。豆瓣信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人群单一的时候,所有人”用鼠标投票”产生出来的哪些个热榜,对大家还是有用途和意义:首页最受欢迎的评论,最受关注的书,人数最多的小组,等等。社区里少数“不良”行为,也会迅速受到众口一致的反对,因为大家有比较接近的行为标准。

今天的豆瓣,已经是一个从痴迷动漫的高中生,到退休的国学爱好者,多种多样人群共处的地方。多样化是豆瓣热爱和追求的,多样化也使整个大社区更加强健。只是多样化给旧的结构和机制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所有“全民共享”的“广场地带”都开始出现问题:首页评论变得良莠不齐;最大的那些万人小组组长开始为管理感到头大;书、电影、音乐的排行榜也经常看起来像怪异的混搭。

经常有热心的朋友从各种角度解释这个过程。作为豆瓣这个平台的设计和运营者,我们发现的是两个简单的原因。

一个是全员投票的弊端:试图取悦所有人的东西注定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完全高兴。这决定了一人一票得来的东西经常不是任何人最喜欢的,而是多数人最不讨厌的。把一个动漫榜单、一个经管榜单和一个明清史榜单混在一起,按票数排序,得到的一定是对谁都有用,对谁也都无用的东西。豆瓣首页的最新评论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些是机制和web2.0理念很难补救的。

另一个是公共对话的规模上限:对话参加的人数大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办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千万人同时参与的沟通,除了讲演,干仗,就只有各说各话合成的白噪音。这些都不是平等有效的对话。人太多的时候,也很难维持默契的行为标准。豆瓣最大的那些小组里信噪比越来越低,并非机制不全或管理员不尽责。几万人挤在一起的时候,听到的一定是嗓门最大的,看到的一定是最歇斯底里的,这个是生理和物理决定的自然规律,管理员累死也无从抗拒。

如何来应对这些问题?豆瓣应该退回到服务单一单纯人群吗?这和小孩希望不长大一样无益。豆瓣已经是一个多种人群混居的城市。只是豆瓣的设计使得每个成员更容易看到和自己兴趣一致的人和事,容易产生豆瓣上只有自己一类人的假象。

其实,我们人类自从走出百十人的部落就了对话的规模问题。办法也早就有了:区隔。城中有区、区中有片、片中有楼、楼中有户。餐厅有包间,会议有分场。人不能时时刻刻听到所有人、看到所有人的时候,有效的沟通才能进行。不同兴趣的人群之间能够相互有区隔的时候,“热点”也才有意义。一个有多种多样人群的城市才是有活力的。这些人群之间,既需要方便地交流,也需要有效地区隔。没有区隔,也就没有多样化。

在互联网上,“区隔”也叫“去中心化”。豆瓣从诞生开始,就是去中心化的设计:豆瓣以个人、友邻和兴趣为中心,而不是以热点为中心。只是豆瓣还小的时候,为了新成员发现的方便,我们保留了一些“全员广场地带”:首页最受欢迎的评论,所有成员共同产生的书、电影、音乐榜单,按照人气排列的小组列表。现在,豆瓣正在一步一步寻找新的、去中心化的途径来取代这些广场。

在豆瓣小组下面,我们已经用分类浏览取代了“最受欢迎的小组”列表。“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也已经取消。(只要有“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豆瓣小组就是一个有几万个分论坛的大广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看到一贴就跳进一个小组,说一句话,然后跳走。)一个小组有被发现的权利,也有不被人随时打搅的权利。这些举措当然会对发现新小组产生不便,为了补偿,我们已经把朋友加入小组的举动放进了广播,下面会开通正式的“友情小组”和对个人的小组推荐。

我们也在寻找热榜和最热评论的更有效的替代。豆瓣的第一用途是帮助你发现未知的东西。这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完全没有广场地带的豆瓣会让我们的视野受限于个人已有兴趣和朋友的圈子兴趣;而一个所有人共享的广场也正在变得无用。我们已经有了不少想法,也对结果充满信心。这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变化过程,我已经等不及了。

九点一岁了,又一个新起点

星期三, 一月 30th, 2008

2007年的1月31日,九点正式上线,这是豆瓣在社会化阅读领域的一次尝试,希望在门户媒体和个人RSS订阅之外寻找另一条道路。在过去的一年里,豆瓣九点和我们一起经历了中文博客圈里的风风雨雨。很多用户从最初的好奇到感兴趣,从偶尔看看到成为忠实拥趸,九点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过去的一年中,九点用户添加、订阅和推荐了十几万个博客,上百万篇文章,在此我们深表谢意。我们对这些数据稍加整理,挑选出一些有趣的内容,形成了几个榜单和话题列表,预计在九点一周岁时推出周年特刊以飨诸位读者。这份特刊并不是对过去一年中文博客的全景概括,它仅仅是九点用户通过鼠标和键盘表达出的阅读倾向。

九点一直秉承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理念,依照阅读的偏好和兴趣帮助用户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过滤出适合他们的信息。经过了一年的实践,虽然不能确信这是终极的解决方案,但我们欣喜得看到,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了这种方式,并且从中获得了乐趣。针对某一个特定的话题,我们会看到九点的各套呈现出各自的侧重点。君子和而不同,这也反应了各套背后人群的不同观点。

随着豆瓣的注册用户数跨越百万,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为每个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筛选和过滤渠道的重要性。同时,豆瓣用户作为一个拥有独特鉴赏力的群体,他们产生的内容、他们的观点也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群,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进而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九点将越来越多得承担起这一部分责任,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同时,今后会有更多豆瓣用户息息相关的内容加入进来,使社会化阅读和信息筛选成为我们应对信息爆炸的利器。

为了让九点更专注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做一些“减法”。最开始豆瓣推出“我上”服务,是为了提供豆瓣用户体验blog分享与发现的乐趣,后来“我上”部分演变成了九点上的“必看、关注”。做为个人订阅和个人阅读服务,九点上的“必看、关注”还不够好用。我们准备将这部分功能转移到豆瓣上去并进行优化和完善,提供好用的个人订阅阅读服务,方便大家和豆瓣友邻之间进行阅读的分享和发现。

另一个并不单纯是做减法,且已经在九点上实现了的一个变化是:对一篇九点文章的“推荐”是向自己在豆瓣上的友邻推荐,同时能够附上几句推荐语。推荐一篇九点上的文章和推荐一个豆瓣小组话题,对于豆瓣用户来说其实是一样的,我们把“推荐”这种行为统一到豆瓣上去进行,让九点和豆瓣分别都更简单。豆瓣是适合个人使用的、发现适合自己未知事物的平台;九点上则体现了不同群体社会化阅读倾向,为更多人展现大家都在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

一年前,胖子写下了“豆瓣九点上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提到了一个梦想。现在我们的这个梦想变得更为清晰:“帮助每一位用户在纷繁复杂、日益膨胀的互联网信息中,快速、有效的发掘出他(她)最感兴趣的优质内容”,并且这一年,九点已经朝着这个梦想迈下了坚实的一步。

今天,想表达的还是同样一句话:我们希望“九点”能够成为你的个人RSS阅读器和门户媒体之外的另一个选择,希望通过豆瓣和诸位豆友的共同努力,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梦想。

新功能预告:豆瓣“友邻”增加“我的朋友”

星期一, 一月 28th, 2008

豆瓣准备新增加“我的朋友”关系,现在的“友邻”会分成 “我的朋友”和“我关注的人”。“我的朋友”是彼此认识熟悉的人,加朋友需要对方确认。你单方面感兴趣的人可以直接加为“我关注的人”。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豆瓣er,友邻中会有几位是自己认识和熟悉的人,而且和对方互相都加为了友邻;有几位不一定是认识的,可能只是为了关注他/她的评论或是推荐。随着豆瓣上成员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这样一种友邻关系已经不足够好用,而且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当我想看看一个豆瓣er都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可能他的友邻有好多,一些还是豆瓣上的”常见面孔”,可他不一定真的有那么多朋友。

互相认识的朋友和单方面关注的人,在豆瓣上的信息隐私度也是非常不同的。互相认识的朋友会联系得密切一些,自己的动态愿意让熟悉的朋友知道,而不一定愿意向单方面关注自己的人透露。

这个功能上线后,预计会对大家的“友邻”关系和“友邻广播”产生一些变化。在单方面关注一个人之外,这次会新增加“我的朋友”双向关系,提供给互相熟悉认识的朋友们,大家可以将“友邻”中那些熟悉的“友”专门区分出来了。让“友”和“邻”的关系比较清晰地区别开来,也更加有利于在广播隐私设置里决定怎样开放你的举动。一般情况下,“朋友”在豆瓣上的多数举动会出现在广播里,而各类收藏行为和加友邻、加小组行为被广播限于“我关注的人”不可见。

刚上线时,大家的“友邻”会自动被转为“我关注的人”,需要大家及时和认识的友邻确认朋友关系,以便及时在广播中获取到朋友的动态。我们会提供引导功能,方便大家选一部分“我关注的人”加为你的朋友。大家也可以第一时间去调整自己的广播隐私设置,决定如何向友邻开放自己的举动。

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变化,能够让豆瓣上的“友邻”更有用,也能帮助大家在豆瓣上找到真正兴趣相投的朋友。

———————————————————————————————-
Update: 友邻增加“我的朋友”关系已经上线~~~

新功能预告:在豆瓣上“推荐”你发现的好东西

星期二, 一月 15th, 2008

豆瓣准备推出全站统一的“推荐”功能,现在邀请大家来试用。测试地址分别为:豆瓣 alpha.douban.com,九点 alpha9.douban.com

在豆瓣上,我们每天都在获知和发现一些好东西,很多我们会放进自己的“收藏”里,还有更多我们会拿来和朋友分享。和给自己使用的“收藏”不同, “推荐”更多是一种向朋友分享的态度。我们相信, 当每个人在生活中越乐于推荐和分享,我们每个人就越能从其中发现更多好东西。

现在你在豆瓣上发现的这些好东西,无论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张CD、一篇文笔不错的评论、一个有趣的小组或话题,还是一个优质的豆列,都可以通过点击recommend这个图标和朋友之间分享了。推荐的内容会出现在广播里,推荐的同时,还能够附上几句你自己的评语,方便和朋友交流一下自己的心得。

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推荐”行为,在豆瓣上“发现”未知事物是一件非常有趣和便捷的事情。

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测试,有任何问题可到豆瓣新功能:统一“推荐”测试小组进行反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pdate: 豆瓣统一“推荐”功能已经上线,有任何问题,大家可以继续在小组里发言

预告:来同城豆瓣一起玩耍

星期五, 一月 11th, 2008

豆瓣同城beta版即将上线,在原有功能之外,会增加”同城活动”新应用。一切你觉得有趣的展览、戏剧、演出、音乐会、沙龙、晚会都可能出现在上面;一切你热衷的饭局、 K歌、球赛都能在上面组织。你可以自己发起一个活动,等待兴趣相投的豆友一起参加,你更可以邀请每天在广播上絮絮叨叨但却从来没有见过的友邻参加你的活动。

我们期待的是,每次你想玩耍的时候都能同好云集,而见面的时候都能问一句:”是豆友吧?”我们更期待在离开电脑屏幕的时候,豆瓣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

————
Update:同城豆瓣已经上线,欢迎大家玩耍:)

少数派阅读报告

星期四, 一月 10th, 2008

前天收到《城市画报》杂志第200期特刊的封面样图,一片朴素的绿色,颇有回家的亲切感,绿色是我心目中豆瓣的基调。

目前能找到最早提及豆瓣读书的文章来自钱途无量,叫做《读书这一件风雅之事 》,很巧,这期杂志的主编寄语也提到:”喜爱阅读的人是幸运的,因为看书是一种价廉物美、健康有益的取乐方式。” 读书人对书籍的热忱和比喻,都差不多。多少人渴望能拥有一间自己的书店,多少人希望或者正在结集出版自己的书,多少人买的书比读的书要多上数倍并乐此不疲……这样的景愿和期望,你都能在豆瓣上看到。

但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人深刻体会到读书这件事在当今这”读图时代”依旧是多么地深入人心。《城市画报》这期特刊《荒岛图书馆》则作了一件值得称道的调查,她以豆瓣上百万名普通读者在整个2007年产生的阅读行为数据作为样本,对当下年轻人的阅读状态作了一个投影。编辑们颇具新意地使用了诸如 十大话题书,十大渴望书,十大多义书 这样的十个榜单来作为调查表的经脉,同时又挖掘和穿插了豆友们的书评摘要和话题讨论作为详细注释和填充,一点一滴,汇集成这个纯粹草根的阅读年鉴,对于希望了解过去一年里年轻人的阅读现状的人或者机构而言,这个调查应该很有帮助。

除了这份纯粹草根的阅读样本,特刊里还对34位文化达人们的阅读口味做了扫描,看看以下这些名字:

陈冠中 陈旭军 梁文道 靳埭強 胡恩威 王受之 黄健和 连岳 欧阳应霁 黃永松 张晓舟 庄国栋 李欣频 梁冬 黎坚惠 沈黎晖 顾铮 陈珊妮 朴树 余世存 张楚 春树 老六 李晖 沈颢 张悦然 汤祯兆 孙善春 张啸吟 糖果猫猫 胖兔子粥粥 陈伟嘉 张朝阳 尹岩

你书架上07年新摆上的一堆书里,你豆瓣上长长一溜的想读列表里,是否已经出现过以上若干名字,是否有几位已经是你未曾谋面但神交已久的老朋友了?

如果你还”心系天下”,关心港台读者的阅读状况,那么”华文地区8大文艺书店畅销榜”,”全球文艺阅读事件簿”这样的专题,也许会对满足你的胃口。

年初有这样一期关注阅读的杂志打头,但愿能为整个08年带来繁荣的阅读景象,读书这一件风雅之事,早该宣传了:)

豆瓣技术团队的指环王文化

星期一, 十二月 17th, 2007

douban“在豆瓣世界的史前时代,即第一纪(the First Age),那是一个没有历史记载的年代,我们只能通过真假难辨的传说来略微揣测一下当时的史实。传说那时只有一个人类,名叫阿北。有一天,他有了一台服务器,他把它命名为”佛罗多”(Frodo)。他为佛罗多开发了一个程序,起名叫”夏尔”(Shire),不过后来更广为人知的是它的大名——”豆瓣”。后来,很多人从虚无中迁移到夏尔这片土地上,读书,看电影,听音乐,交流信息。人数有百万人之多。”

从阿北开始,豆瓣的技术人员很多都是《指环王》小说电影的fans。06年阿北给我们秀他新买的MacBook Pro,就是在周五的Happy Hour用投影播放《双塔奇兵》。大家在给自己的作品起名时,按照惯例往往采用指环王里的人名和地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豆瓣技术团队的指环王文化。

豆瓣所有的服务器都以指环王里的人物为名,大家各司其职:佛罗多早已从前台退役,现在作为开发和测试用机;梅里(Merry)和山姆(Sam)这两个霍比特人挑起了大梁,承担起所有用户的请求,向豆友们展现丰富多彩的页面;四个神仙级的精灵:双胞胎爱隆(Elrond)和爱洛斯(Elros),森林女王凯兰崔尔(Galadriel)和灰港之主瑟丹(Círdan)用他们伟大的智慧和不死的生命保护着用户的所有数据;爱隆之女,美丽的亚玟公主(Arwen)帮助用户迅速搜索到想要的信息;另一个霍比特人皮聘(Pippin)和英俊的精灵王子勒苟拉斯(Legolas)执行着一些后台任务;人皇阿拉贡(Aragorn)和刚铎摄政王的儿子波罗莫(Boromir),这两个强壮的人类和矮人金雳(Gimli)一起,承担着数据挖掘的重担;而波罗莫的弟弟法拉墨(Faramir)则逐步接管起图片的显示。运行着英文版豆瓣和豆瓣blog的服务器在美国,由于它离我们比较远,因此我们用中土世界跑得最快的马命名它——甘道夫的坐骑影疾(Shadowfax)。

豆瓣的各个软件项目是用指环王里的地名命名。霍比特人的家园夏尔(Shire)是豆瓣主站项目,希望豆瓣能够成为豆友们开心生活的乐土;数据挖掘项目建立在精灵城堡瑞文戴尔(Rivendell)之上;蜘蛛横行的幽暗森林(Mirkwood)是我们的爬虫项目;而九点依赖的RSS抓取项目,由于博客文章的增长速度惊人,就像被批量制造的兽人(Orcs)一样,我们用最后决战时兽人涌出的地点——黑门(Black Gate)——作为项目名。猜猜RSS抓取主程序的名字叫什么?对,就叫makeorcs.py :) 另外,我们正在开发中的高性能分布式计算平台,当然得拥有一个power到令人害怕的名字: 魔多(Mordor) :p

在开发上,开发团队采用了敏捷开发方法,每周一次迭代,以迅速响应不断变化的需求。每周的进展都会有一个code name,我们跟随着佛罗多的脚步,从霍比屯(Hobbiton)出发,每周前进一段距离,到达的地点作为下周的code name。比如,下面这段就是我们某周开发工作周报的开头部分:

Milestone: Sprint #8 (Green Hill)
往东南方走了一阵之后,他们来到了绿丘乡(Green Hill Country)。Frodo在山坡上向远方Hobbiton的灯火挥手道别。”不知道我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看到这个景象。”他低声说。
上周开发团队关闭了13个ticket,完成了Sprin#8。

一路艰辛跋涉,到现在已经36周过去了,我们成功的躲过了黑骑士的追杀,走上了销毁魔戒的漫漫征途,目前正来到了矮人的地下都市摩瑞亚的墙外(Wall of Moria)。前方还会有很多艰险,但我们将继续坚定的走下去。

在豆瓣,每周都会有一次技术交流会议,每个人轮流主讲,分享自己近期关注的技术点,每次讲完后都会引发热烈的讨论。就像精灵王爱隆召开会议讨论组建魔戒远征军一样。我们用会议的召开地——瑞文戴尔的烈火之厅(Hall of Fire)——命名我们的技术论坛。

豆瓣的指环王文化给相对枯燥的开发工作注入了乐趣,当我们在用frodo等名字称呼我们的服务器时,真的就感觉到那是一个个有个性的可爱的生灵。豆瓣的开发团队也像魔戒远征军一样,虽然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大家各尽所长,团结一心,最终终将胜利!

P.S. 最近豆瓣的条目图片所使用的虚拟服务器也用几个霍比特人来命名了,有人发现了吗?

我们的纪念册

星期四, 十二月 13th, 2007

你一定有过一群固定的同学,在每一个阴晴不定的日子,一起上学一起吃早餐一起跑步一起考试一起度过那难捱的青春期,突然时光如流水,你们分散在天涯。

看到那个名叫”王伟同学会“的小组介绍:”你一定有个小学同学叫王伟”时,心一紧又一暖。不,我没有一个小学同学叫王伟,可是我有个小学同学叫王小霞,我还记得很多小学同学的名字,尽管我们早已失去音信。中国太大了,随便动一动就是千里万里,如果有天在街上迎面而遇,我们会认出彼此还是擦身而过?

还是像《春田花花同学会 》所刻画的那样,每一个街头转角都有自己的同学,不管是在日本料理做大师傅的,还是在指挥乐团作乐师,还有在公司的白领,甚至匪徒与警察,都曾经在同一间幼儿园接受教育,度过了金黄色的童年时光。

也有人的学生时代不愉快。《老师的恩惠 》里的贞媛饱受了嘲笑与屈辱,于是举办了一个以感激老师为名的复仇同学会,阴暗的心理中偶尔闪回的学生时代,别人的欢笑对比自己的泪水,构造了一个扭曲的故事。真的是出人头地的学生才会去参加同学聚会,而人生的失败者是不会出现吗。

我们还有一些同学会成为恋人,我们亲眼见证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然后分开。就像《生日快乐 》里的小米和小南一样。但是无论日后的人生经历怎样的恋爱,都不会淡忘最初的一抹胭脂。

我们需要同学来印证我们的存在,王家卫极度符号化的《堕落天使 》里,杀手黎明在公车上被昔日同学认了出来,问及的关于人生种种琐事。黎明彼时的旁白是:每个人都会有过去,就算你是一个杀手,一样会有小学同学。

你也许从来没有细想过在偌大的地球上要成为同班同学是需要多大的缘分,《情约笨猪跳 》里李秉宪饰演的老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在大地上被插了一根针,风吹过,一粒麦穗刚好滑过并钉在了针尖的概率会是多少?我是麦穗,而同学就是那根针。我们的相遇并不容易,这就是缘分。”老师与学生如此,同学间也是如此。

你一定在受过委屈的时候有死党为你出过头,你一定在比赛的时候有挚友为你喝过彩,你一定在逃学的时候有人陪伴,一定在课堂瞌睡的时候有人提醒,你一定写过同学录说过友谊万岁,这些画面与话语在年岁中渐渐稀薄,但愿不会被风吹散,如果你记得,你们曾一起写就的岁月,那么请珍惜他们——不管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

猫。

星期三, 十二月 5th, 2007

当你的生命中加入一只猫咪,就会有人告诉你:“对你而言,它可能只是寂寞时的玩伴,可对它来说,你是它的全世界。”所以,你的幸福生活开始了,你的自主时代结束了,欢迎加入爱猫俱乐部的庞大家庭。

第一大事,猫咪要吃饭。他们爱吃的东西千奇百怪,除了猫粮、罐头,还有玉米、橘子、萝卜丝、栗子、面条、南瓜、塑料、君子兰…绝对新鲜的水、鱼缸里的水、花瓶里的水…,既然吃得开心,耍宝哄哄主人也不是不可以,跑跑跳跳、追尾巴、模仿吸尘器叫、模仿小鸟叫,实在是小意思。这时你就可以满心欢喜、倍感安慰的去草草煮个速食面了。

猫咪的成长之路上,个人卫生、礼仪培养、寓教于乐通通都是你的份内事。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给猫咪洗澡的问题,因为这是个全民参战的固定项目,除此之外,脱毛、吐毛、闯祸、打针、生病、生育…总之,准备好了吗?猫咪给你的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责任。常常,擦一把任劳任怨的汗水,真想打个电话给爸妈,感激一下他们的养育之恩。

一旦家有小猫,生活就不再完全由你支配了,远行出门,猫咪就无人照料。每逢出差、节假,这就成了头号难题,说一说我听过的一个比较难忘的答案──“出门一周:半脸盆猫粮,一脸盆水,两袋干净猫砂。 回来活蹦乱跳。 屡试不爽。”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一下。

很多人打从把猫咪带进家们的一刻开始,就算是签下了《猫奴契约书》。吃喝拉撒第一时间伺候得妥妥当当,挖空心思买来可爱的睡具、玩具讨好,当你完全被自己的无私的爱所感动时,它却可能在想:你供我吃,供我喝,陪我玩,给我住的地方,莫非……我就是上帝?

它打着幸福的呼噜,你却手脚冰凉,四肢麻木,动都舍不得动一下,让我们喊出自己的名字:猫奴!

所谓我爱猫咪,猫咪爱我。当我和它静静地互相看着,“我分不清是我正和人对视,还是猫正和我对视”;每天下班回家打开门,一个睡得眼睛还没睁开的小东西已经站在门口;闷闷不乐时,坚硬的小脑门拱到面前不知疲倦的蹭…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你家猫做过得最人性化的一件事

不知不觉中,猫咪已经是你朋友,知己,甚至是亲人,不仅仅是宠物。当它们信任你、以撞墙般的决心向你表示友好,人类应该要感慨,只有小动物才愿意这么勇敢,毫不矫情、不遗余力的表现出自己的好感。猫咪啊,动机是好的,可是能不能注意一下方式方法呀!如果你的猫咪踩你、蹭你,舔你、叼垃圾给你,可千万不要生气,因为你哪里知道这正是猫咪爱你的方式!为了做个好家长,勤奋了解猫咪的意图和行为,是一点点也不能马虎,所以就让我们期待未来世界能够有“猫语”这样一个小语种专业吧。

[ 插播 ]

可爱的黑猫,有话要说:我们不是死神,也不是倒霉鬼。我们矫健而聪敏。来点神秘色彩解释是:也许我们仅仅是看见了更多,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平衡着生存和守护。善于恐惧的人们,未必要你来爱我,只要普通的尊重。

[ 广告时间 ]

粉丝团:某位猫爸强烈热爱自己的孩子,好的,我们推荐著名粉丝组织——虎毛团,虎毛的成长故事这里应有尽有。

卡通电影中的世界名“猫”:有一只家喻户晓的猫,从小到大的生活就是――高热量的食物,睡觉,捉弄愚蠢的狗狗,享受主人乔恩的宠爱!是的,加菲猫

猫怪麦克 又是一只不同的猫:自由,冷漠而懒散。而作为猫,他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处理,也有它的爱情——心上人是有着雪白皮毛和温柔个性的波斯猫“波波”。

还有只有儿童才能看见的,象征着幸福的龙猫,大大圆圆的肚子,是孩子玩耍的温床。

哦,还有一个,曾经被叫过机器猫,又被喊过叮当,现在叫多拉A梦或者阿蒙的—— “猫”,它因为它的百宝袋而闻名于世,它象征着童年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对了,它的耳朵是在睡觉的时候被老鼠啃掉的,所以它是一只超怕老鼠的猫。有多少人拥有全套的《机器猫》漫画书,并至今视如珍宝?我第一个举手……

[ 以喵之名的音乐世界 ]

不得不提的音乐剧 《》(CATS)
不得不提的人 猫王
猫小姐》 彭靖惠
我看见幽浮》胡椒猫:三个古灵精怪的摇滚女生
My Neighbor Totoro》 又名《龙猫》
猫与气球》 大塚愛
さくら》 据说“第一遍听压根不知道原来他们有唱中文…”
猫咪》 曹璐
台北的暗暝》北原山猫
Lucky Cat》 Isan

[ 话题 ]

如果我们都是猫 ……

感谢所有带给我们快乐的小动物和充满爱心的人。

( 感谢娜娜、马t 还有 brant )

走哪儿都带着书

星期二, 十一月 27th, 2007

林达有随笔集名曰《带一本书去巴黎》,光书名就引人遐想,有书,有旅途,自在逍遥。我很好奇,最洒脱的旅行者需要有怎样的装备?电影《毕业生》里,当宾馆服务员打算帮霍夫曼取行李时,霍夫曼说:”我只有一把牙刷。” 而诗人北岛的装备更简单:中文。这是唯一不能丢的行李。(附:北岛访谈)。更漫长一些的旅途里,比如在前往天堂的路上,海子带了两本书,《圣经》和梭罗的《瓦尔登湖 》。

遗憾的是,你很少有机会带本书去巴黎,无法走路去纽约,更不可能步行去火星。生活中大部分时候,你只是短期旅行者,飞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充其量不超过廿四小时。这不长不短令人尴尬的旅途里,你会拿什么打发时间?打瞌睡?听歌?打游戏?读报?

嗯,还有看书。

身边或许有这样一群人,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他们有随身携带书的习惯,有空闲就拿出来旁若无人地大嚼。这群人聚集在豆瓣上,渐渐形成了一个叫做走哪儿都带着书的群落。

这是一群”眼睛不闲着的家伙”,就我所认识的,有记者,有书店老板,更有人想读的书有近五千本,麦嘎,据说郁达夫阅读速度惊人,一天可以看完两本书,即便如此,五千本也要七八年的光阴。或许用其中一位成员的话来形容他们对书的迷恋更合适:

“好多女人的青春期,是打开衣橱,一堆过时的衣服 ,我的大概是是堆莫名其妙的书。”

在这里,他们讨论最近带在身边读的书,在车上读书被打扰的经历,汇集适合随时取出来读的书单;爱屋及乌,他们也讨论背包,从颇受欢迎的双肩包,到台湾诚品书店附赠的书包,甚至缅怀保存在柜子里的那些自己用过的”一沓一沓的坏书包”。

如果你也是这样一个嗜书瘾君子,走哪儿都带着书,离开了书不能活,看见书店就两眼放光,这个小群落你也许会感兴趣。又或者你正巧也有适合随身携带的 书籍推荐,也不妨进来聊聊。

什么?你说搭车途中看书有可能看过头,上班或赴约会迟到?

庞培在他的《帕米尔花》里,第一句话就进行了回答:

旅行是一种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