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技术和产品’ Category

新功能预告:在豆瓣上“推荐”你发现的好东西

星期二, 一月 15th, 2008

豆瓣准备推出全站统一的“推荐”功能,现在邀请大家来试用。测试地址分别为:豆瓣 alpha.douban.com,九点 alpha9.douban.com

在豆瓣上,我们每天都在获知和发现一些好东西,很多我们会放进自己的“收藏”里,还有更多我们会拿来和朋友分享。和给自己使用的“收藏”不同, “推荐”更多是一种向朋友分享的态度。我们相信, 当每个人在生活中越乐于推荐和分享,我们每个人就越能从其中发现更多好东西。

现在你在豆瓣上发现的这些好东西,无论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张CD、一篇文笔不错的评论、一个有趣的小组或话题,还是一个优质的豆列,都可以通过点击recommend这个图标和朋友之间分享了。推荐的内容会出现在广播里,推荐的同时,还能够附上几句你自己的评语,方便和朋友交流一下自己的心得。

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推荐”行为,在豆瓣上“发现”未知事物是一件非常有趣和便捷的事情。

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测试,有任何问题可到豆瓣新功能:统一“推荐”测试小组进行反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pdate: 豆瓣统一“推荐”功能已经上线,有任何问题,大家可以继续在小组里发言

预告:来同城豆瓣一起玩耍

星期五, 一月 11th, 2008

豆瓣同城beta版即将上线,在原有功能之外,会增加”同城活动”新应用。一切你觉得有趣的展览、戏剧、演出、音乐会、沙龙、晚会都可能出现在上面;一切你热衷的饭局、 K歌、球赛都能在上面组织。你可以自己发起一个活动,等待兴趣相投的豆友一起参加,你更可以邀请每天在广播上絮絮叨叨但却从来没有见过的友邻参加你的活动。

我们期待的是,每次你想玩耍的时候都能同好云集,而见面的时候都能问一句:”是豆友吧?”我们更期待在离开电脑屏幕的时候,豆瓣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

————
Update:同城豆瓣已经上线,欢迎大家玩耍:)

我们错了, 我们在听

星期三, 十一月 21st, 2007

我是阿北,在这里代表豆瓣团队向受这次导航改版影响的所有豆瓣成员道歉。

很多同行已经指出来,这样一次大规模的改动应该提前通知大家,给大家充足的时间准备,最好能把新的版本拿出来给所有人试用一段时间。我们虽然做了少量随机用户的测试,却大大高估了新导航条被老用户接受的程度,也低估了改版在使用习惯和视觉上造成的不适。原因是我们对新版本过度自信,而且急于在豆瓣过百万注册的时候送给大家一份“礼物”。在几个月的准备时间里,这次改版也积累了太多和导航无关的改动,其中有些考虑并不周全。

整个豆瓣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大改动推出之前应做的准备。我们以后会更加谨慎,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感谢大家在上线之后给出的反馈,特别感谢那些”建设性的砖头。” 我们一直在关注,在聆听。人手原因,不能一一作答,但是在过去几天里已经有十几处修正上线,详情请看站务论坛里的修正贴。

导航条造成的视觉繁复是意见最集中的地方。幸运的是,过去几天的集中讨论中我们对导航条和新用户易用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发现。我们有了更简洁的方案。这次会提前通知大家试用,请关注这里,或者首页的豆瓣号外。

最后,博客圈和豆瓣小组里有关“核心用户”和“垃圾用户”的”风波“让所有豆瓣团队的成员跌破了眼镜。豆瓣的理念一直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避免给用户”分类“,豆瓣一直坚持不用”积分“、”会员等级“等流行的社区工具。即使在讨论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用的”粗旷近似“也是”浏览型用户“、”参与型用户“、”小组型用户“、”收藏型用户“等行为分类。从纯粹信息贡献的角度说,贡献内容的用户自然会从社区中得到回报,但是单纯的浏览也是参与。即使一个豆瓣成员的个人页面一片空白,他的浏览行为也会对整个社区”群体的智慧“有所贡献(比如对”豆瓣猜”)。挖掘这样的贡献并回馈给每个成员是豆瓣终极的技术理想。

[ 2007.11.27 更新 ] “更简洁方案”的公开alpha测试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和现在主站上的新版各有各的问题,没有明显好于现在的版本。为了避免给已经习惯和正在习惯新版豆瓣的大多数用户第二次冲击,我们决定放弃这个(alpha)版本,转而通过持续小改进的方式提升当前新版豆瓣网站的设计和易用性。细节请见站务论坛里和alpha版本相关的讨论。感谢大家的关注。

新导航的设计思路及FAQ

星期五, 十一月 16th, 2007

  目前新导航仍然处于测试状态,我们非常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使用意见,新导航一定能在不断的修改之下变得更好用更可爱。我们想首先和大家交流改版的目的。有豆友问好端端为什么要改版呢?
  
  首先,豆瓣正在准备推出更多新鲜好用的服务,导航的改版正是为了配合将来更多的服务上线。通俗点来说,导航条的右侧就是为以后会上的新产品留出的位置。
  其次,导航改进的本质是希望能更方便大部分用户的使用。新版导航对于未登陆用户,和刚刚注册、什么数据都没有的新用户提供了很多的引导和帮 助,希望他们尽快适应豆瓣。同时,我们当然知道“资深用户”和“活跃用户”是豆瓣社区的宝贵财富。新版为这些豆友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在豆瓣上活动越久, 读书、电影、音乐收藏越多,友邻越多的用户,会拥有越个性化的首页。“你可能关心的最新评论”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兴趣,显示给每个人不同的内容。
  最后,新版导航希望给大家更好的互动体验。“广播”已经作为“友邻”首页。广播内友邻的收藏、小组、评论、推荐等不同行为都用tab做了区分,信息量更大了。
  
  以下是我们新版的FAQ,有疑惑的看看这里。
  
  1、哪些是可以点击的:
  为了页面更整洁,更安静,我们取消了所有下划线,用蓝色字体表示链接。所以,见到蓝色的文字,就表示它是可以点击的。
  
  2、为什么要有二级菜单
  随着豆瓣内容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内容藏在页面内的各个角落,就像“曲径通幽”一般需要很高技巧才能找到。老豆友自然是别有乐趣,但是对于 新用户、以及对豆瓣并不熟悉的豆友来说,寻找某些内容太过艰难,甚至感觉“像走迷宫一样”。这次设立二级菜单,是为了大部分用户能够快速地找到有用的东西。拿“我的豆瓣”下面的二级菜单为例,你可以点击“评论和讨论、广播、豆列、留言板”等菜单快速找到这些内容。而我们在页面原有的各个入口并没有消失, 习惯在页面里转来转去的豆友仍然可以通过页面而非导航的二级菜单进入。细心的豆友还可以发现,凡是最常用的东西,我们都放在了每个一级导航的主页里,只需 要点击一次就可以找到。比如“我所在小组的最近发言”就放在了“小组”首页里。
  
  3、“你可能关心的最新评论”是什么?
  现在的“你可能关心的最新评论”就是根据你最近关心的书、电影、音乐提供的,友邻关心的东西也会出现。我们希望你的首页能和你个人的兴趣关系更大。
  如果你想看到所有豆瓣成员的热点评论,可以去“热评”里看,这里还分类整理了最新评论和最受欢迎评论。
  
  4、别人的主页
  在你看别人主页的时候,他原来的在读、在看等等合并为三个书籍清单、电影清单和唱片清单。我们推测,在看友邻的主页时,你关心的更多是他的书的内容,而并不区分这本书的时间状态(时间状态能在广播更新里找到)。整理为三个清单能让友邻主页更简洁。并且,通过“最近关注的书”标题后的链接“n本 在读、想读、读过的书籍”,能够看到友邻所有在读、想读、读过的书籍列表。这个页面提供的内容比老版更详细,只是需要多点击一次。
  另外,友邻头像边还增加了“主页、广播、留言板、发豆邮”等的链接,希望能够让大家更方便地和友邻互动。
  
  豆瓣的新导航在开发过程中,随机邀请过用户来办公室测试使用新导航。感谢他们的时间和宝贵意见。另外,新导航也曾随机邀请过近200位活跃用户远程使用,依据他们的意见作了很多修改。豆瓣感谢大家,也等待更多的使用意见。新版会不断改进,不断变好,希望大家和我们在一起。
  
  
  

新导航,老豆瓣

星期四, 十一月 15th, 2007

Douban New Menu

豆瓣新的导航条今天上线了。跟着上线的还有大小几十处细节改动。以前豆瓣一直是持续不断地调整,也就是说“永远beta”, 一天改一点点。但导航调整意味着整个网站页面的重新组织,所以这次从规划到测试用了三个月,而且开通了测试网站,并随机邀请了一些豆瓣的成员来测试(谢谢你们勇当小白鼠)。这些在豆瓣都是第一次。

“导航条”也就是顶部的菜单。以前豆瓣只有图书内容的时候,一行菜单,四五个链接就够了。之后豆瓣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大家需要的功能越来越多,顶部链接就增加到十一个。下面是老版的截图(点击看大图):

Douban Old Menu

不少重要的内容因为没有地方放,只好藏在页面里,比如同城、电视剧、杂志、排行榜。今后豆瓣变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更多有趣的内容会争夺大家的注意。但我们仍想坚持豆瓣的简洁风格,这对老的”一行菜单,两次滚屏”来说,已经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所以不得不启用二级导航,就是现在绿色导航条里的那些蓝色链接。关心产品设计的读者可能会问我们的调整原则。简单地说是这些:

1. 尽量保持页面内容和风格不变,只动导航条,避免给老用户太多的不适。
2. 尽可能把多数用户最频繁使用的东西放在顶级菜单(首页、我的豆瓣、友邻、小组、读书、电影、音乐)的进入页面里,二级导航实际是到不经常查看内容的捷径链接。
3. 一次做不到完美的话,先保证好用,再保证美观。

还有一个大的调整是,”广播”大大提升了友邻的价值,所以我们把它移到了友邻的首页,并增加了分类。另外,大家除了热门的评论,会更关心和自己相关的那些,所以“最受欢迎的新书/影/乐评”里增加了可能和个人收藏、友邻相关的新评论,变成了“可能我会关心的新评论”。以前的公共新评论仍然可以在“热评”下面找到。

每一次调整,豆瓣团队都担心会影响小部分成员的使用。原则仍然是保证95%成员的方便,但所有的意见我们都非常关注。另外,对页面的视觉设计我们也不是完全满意,接下来会有考虑。和以前一样,鼓励和感谢大家到站务论坛里去提意见。

新的导航是豆瓣团队在百万成员之时给大家的礼物。它没有改变豆瓣的风格和主旨,豆瓣还是豆瓣,但我们有了通往新豆瓣的途径。接下来豆瓣会有更多新的尝试,来帮助我们所有人去发现:发现生活、发现自己。

ps, 半年没有在这里露面了,hi! 以后会多出头,到时候别觉得烦,呵呵。

豆瓣近期功能更新汇总

星期一, 十一月 12th, 2007

距离上一篇blog(04-11-2007),豆瓣blog已经有半年多没有变化,这半年来豆瓣增加了一些新功能,团队也增加了新的人手,11罗汉业已经升至21罗汉。这篇blog会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看看豆瓣这半年都有了哪些变化。(至此,豆瓣blog也会保持更新,欢迎大家关注。)

由春末到夏初,豆瓣有如下改进:blog聚类服务──九点的开发、优化及上线;音乐版块的部分功能调整(音乐页面的 音乐标签分类+最新唱片列表);试行与出版社的广告合作;电视剧条目开放;以及一直伴随其间的琐碎的BUG修正。

随着七月份新的成员陆续加入,豆瓣的开发脚步也开始加快。下面提到的功能,看看你是否有第一时间用过:

豆瓣广播(miniblog) 随着微博客(miniblog)的概念引爆流行,我们也试着将其引入到豆瓣,借以增强友邻之间的互动。产品的名字有时会对其功能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语录”二字本身强烈的文本含义,使得在一开始的使用中,很多人在上面写自己的感悟和格言:) 伴随着将“想读”、“在看”、“撰写了新评论”等操作提醒也纳入到语录通知的范围后,语录也随之更名为广播。后来我听到好几个人说起,原以为自己的一些友邻早已不上豆瓣了,直到广播里出现了他们的收藏更新,才发现原来他们都还在。(提示:在近期的导航栏改版中,广播区域也会有新的改进,先卖个关子。)

半公开小组和私密小组 豆瓣上有这样一类小组,组员通常维持在两个人,在小组里一句接一句互说情话,冷不丁新增了一个成员进来插嘴,马上被踢出去。还有部分人将小组当作校友录,不希望有外人打扰。于是半公开小组和私密小组功能应运而生。

W3C优化 为了实现计划中的导航栏改版,我们对现有的网页构按照W3C标准进行了重构和优化,开发团队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这一过程中有多个版本上线,以至于有豆瓣用户在现场直播豆瓣的改版,omg。经过这一“阵痛”之后,豆瓣的页面优化基本完毕。

我和别人的共同喜好 当你访问一个陌生豆瓣用户时,会看到他与你之间最“臭味相投”的内容,相比原先看上去似乎不搭界的个人页面, 这一“共同喜好”会增加些许亲切感和第一印象,也增强了与对方沟通的可能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组分类 豆瓣现在有数万个小组,五花八门,从前的小组按照人数,部分老资格小组越来越强大,带来了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为此豆瓣采用了15分钟名组以及横向打通小组之间的关节(喜欢这本书的成员也喜欢去的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也常去的小组)等方式来开源引流,最终,有了今天的小组分类。自10月1日功能上线后,现在隶属各个分类里的小组已有近8000个,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没有注意到这一功能的组长,可以在自己小组里进行设置。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项较为重大的功能,还有更多后台上的改进(比如新的站内搜索)以及细小功能(例如豆邮提醒新回复)等等,这半年中豆瓣的开发团队、算法团队以及产品团队做了相当多的努力,致力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体验。

预告 目前豆瓣的新的导航栏正在内部测试中,不久将和大家见面,请密切关注最近的豆瓣blog。

听豆瓣:与60000同好边听边聊

星期三, 三月 28th, 2007

昨天看了最近一期《康熙来了》,小s和陶子在节目中大谈妈妈经,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女人在当了妈妈以后都是温情的。节目里,陶子说在家会唱张悬的《宝贝》给自己那个长的很冷门的女儿听。这个时候我才有欲望找出张悬来听听,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奇怪:我知道张悬是台湾的独立女生,我知道她给Dirty Three的北京演出做嘉宾,我知道很多人都偷偷的爱着她,我知道我的iPod很久之前就有她的歌曲。但是就在两个娱乐女主播推荐以后我才有兴趣听听这首叫《 宝贝》的歌曲。懒得起身去拿远在客厅的iPod,豆瓣一下“张悬”,随便点点,音箱里响起女声悠悠的唱着:我的宝贝宝贝,给你一点甜甜,让你今夜都好眠:我的小鬼小鬼,捏捏你的小脸……哎呀呀呀我的宝贝,让你知道你最美……

2006年12月21号下午,我们的音乐领队马t豆瓣fans小组发表公布——“音乐试听的一些说明”,标志着豆瓣的音乐试听正式上线。

如果你对豆瓣的试听还没有具体的印象的话,请看以下数字,在这个数字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数字表示,哪怕是那些曾经需要倾听的音乐……

到了今天,你可以在豆瓣上听到 200000 首以上的歌曲;

每天 有不知道具体数目的用户试听 12000 次;

10 个狂热豆友使用超过 1000 次试听服务;

如果你在2007年3月30号之前使用 3000 次以上试听服务,你将成为豆瓣 第一号 试听狂人;

这个时刻,如果你正在听以下五张专集:

自然卷:C`est La Vie 2.5 资源回收

卡奇社:卡奇社 EP

杨乃文:女爵

姜昕:我不是随便的花朵

林一峰:思生活

那么恭喜你,在豆瓣上有超过 60000 名同好可以跟你边听边聊。

豆瓣两年

星期二, 三月 6th, 2007

一年前的今天,我在人声鼎沸的五道口雕刻时光写下了豆瓣一年。当时豆瓣的全职团队只有我和hongqn,没有办公室,没有公司,但有十一万看着我们长大的用户。今天豆瓣的用户已有45万个注册和数百万长期潜水者之众,我们的团队也刚刚突破了一位数。这些数字之间匆匆而漫长的12个月是我人生中最戏剧化的一年。

一年里豆瓣从一个个人网站变为团队运作的网站。为此豆瓣完成了一轮融资,在798门口的办公室开张,我也开始被称做“CEO”。这个过程对我个人充满挑战,但正像一年前说的,这是豆瓣这个新生命需要的。豆瓣团队化的第一步迈出得缓慢而坚实,今天的十一罗汉高效、精彩、阳光,对此我深感自豪。在音乐试听和豆瓣九点的设计和推出过程里我参与的已经很少。“阿北去游山玩水几个月,豆瓣也会每天运转良好”这句话,当初是描绘Web 2.0用户贡献内容和自组织用的比喻,今天却完全是现实。2006是豆瓣的团队之年。

2006还是Web 2.0大起大落的一年。豆瓣不自觉地推波助澜,也受益非浅,但始终没有用任何符号或者行业标杆定义自己。在这热闹非凡的一年里,我们需要不少努力才能够专注,专注地问一个问题:怎样更有效地帮助更多的人发现更多更有用的东西。在“更多”这方面,豆瓣尝试了“我去”、“我上”。不是所有的尝试最后都能靠谱,但我们会不断去试。因为,几乎所有树干都需要枝杈才能茁壮成长,除了棕榈椰子这些在阳光过剩的空气里呼吸的幸运儿之外。

但是在我们奔命于团队建设和新服务尝试的时候,豆瓣的用户体验在过去一年里没有得到足够关注。不少最早的用户就遇到的一些老问题挂了一年多,我们“传说中的todo list”也慢慢变成最让我们不安的话题。我要对所有的用户致歉,也要对最忠实的那些用户表示感激:感谢你们的耐心和支持。在下面一年里,豆瓣会把注意力转到到“更有效”和“更有用”这两方面。2007将是豆瓣的体验之年。

感谢所有用户,豆瓣是你们的。感谢豆瓣的团队成员和他们的家人,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感谢所有关心和喜爱我们的人们,感谢我的家人… 音乐起来盖住我的谢辞,该去台后Party了。

春节快乐,豆瓣送礼!

星期六, 二月 17th, 2007

祝 福

金猪驾到,新的一年开始了!2006年豆瓣有不少新变化:组建团队 、“九点”上线、音乐试听功能的加入、小组话题搜索、无数小细节的修改——豆瓣在悄然成长。除了要感谢整个团队的辛勤工作,还要感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没关系,我们一一道来。

[ 豆瓣里的可爱“豆子” ]

你们人数众多(截至至目前为止: 430418 位 ),你们智慧无比,你们的无私奉献,让豆瓣越来越丰满,它的健康成长说明了一切。在2007年,我们会加足马力,让豆子们发现着并快乐着。

[ 豆瓣下面的潜水族 ]

还有数百万长期潜水在第一线的无名用户。你们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长年用鼠标和口水实践和传播着豆瓣的精神。感谢你们!试试注册吧 :)

[ 豆瓣里的“豆媒” ]

豆瓣上活跃着不少媒体朋友,他们对豆瓣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了”豆瓣不是那个酱”,豆瓣也很高兴”小组”成为了他们与热心读者交流的小地方,谢谢你们对豆瓣的照顾,祝2007年工作顺利!

[ 豆瓣里的热心“专家” ]

许多IT业界的专业人士都非常关关注豆瓣,他们的大名就不提了,都是十分了得的人物:)你们对豆瓣成长所给予的关心,让我们不断进步。

送 礼

礼物——“发现”

发现一本好书,发现一部好电影,发现一首好歌曲,发现一个好blog……发现生活中无数的惊喜。豆瓣会为此不停的努力,这是我们送给大家最好的新年礼物。豆瓣团队会为这个礼物在新的一年中愈加努力:)

很喜欢《城市画报》有一期对豆瓣团队的报道,当时团队刚刚组建成型,我们每个人给自己安插了一个角色:

总管:阿北
神秘服务员(技术精英):胖子hongqnxyb
广播员:vivi
豆瓣“耳朵”(社区联络):brant
音乐师(音乐领队):马T
大管家:amelie

豆瓣团队在此向大家道一声:新春快乐!

豆子们新春快乐!

豆瓣九点上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星期三, 一月 31st, 2007

2006年11月9日,豆瓣推出了“我上”服务,邀请豆友们共同体验blog分享与发现的乐趣。这项服务的背后,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帮助每一位用户在纷繁复杂、日益膨胀的blog内容中,快速、有效的发掘出他(她)最感兴趣的信息。“我上”是个开始,“九点”则是我们迈向这一梦想的更加坚实的一步。

“九点”的理念就是你在副标题上看到的这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口味相似的人会选择订阅风格接近的blog,同时,风格接近的blog也在吸引着口味相似的人群。感谢那些在过去近3个月中使用“我上”这项服务的豆友,他们的选择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几类不同风格的blog如何像滚雪球般聚在了一起,一个个用户的兴趣又是如何在这些类别上分布的。与较为流行的基于内容的blog聚合不同,“九点”的类别是由用户订阅而产生的,事前谁也不知道有几类,每类是什么样的内容;在每一类中,你看到的也不一定局限于某个主题--每一类背后是一个特定的人群,他们兴趣的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在这一类中展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你在“九点”中看到的是“二套”、“三套”、“五套”这样的入口,而不是“IT”、“文学”、“电影”之类的关键词。同时,随着用户的增加,新的兴趣点慢慢浮现,“九点”也会慢慢长大,我们的“套数”也会越来越多。这些新增的套,也会遵循最初的原则--完全由用户的订阅行为而产生。

目前的“九点”也仅仅是个开始,还有许多有趣的功能等待我们去挖掘、完善。我们希望“九点”能够成为你的个人RSS阅读器和门户媒体之外的另一个选择,希望通过豆瓣和诸位豆友的共同努力,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梦想。

关于“九点”的一些FAQ:

Q. 为什么叫做“九点”?
A. 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可能只是某种暗示;比如我们希望你能够每天早九点和晚九点都来访问“九点”;再比如我们希望你每次访问都能超过九次点击--我们首页随机挑选九个有趣的blog,每个页面九篇文章,每套有九页…

Q. 为什么没有“一套”?
A. 这个…暂时保密,不过这与“4”、“13”之类的禁忌无关。我们会给它一个特别的位置,推出一些特别的服务。借用和菜头同学的一句话,我们会有“一套”,而且不止一套。

Q. 每套的文章顺序是如何决定的?
A. 与这篇文章的“推荐”数和阅读数有关,同时,不同的兴趣群体对不同类别的推荐权重是不一样的,当然,还有文章发表的时间有关。除了不适当内容之外,豆瓣和“九点”都不会干预每套的文章顺序。

Q. “九点”和豆瓣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A. “九点”是豆瓣的一项服务内容。由于使用习惯和人群的差异,“九点”慢慢会长出自己的布局、功能和风格。目前我们暂时使用二级域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