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全部’ Category

豆瓣寻人 6: 产品经理

星期三, 三月 7th, 2007

豆瓣 (www.douban.com) 2007年需要两到三位产品管理角色的新团队成员。你将最终决定数百万人、千万人眼中豆瓣每一个按钮的摆放,并有机会对中国的互联网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产品经理到分管产品副总的职位需求我们都欢迎。我们期望你来负责:

1. douban.com、豆瓣九点或其他豆瓣新服务的前期调研、规划和设计,包括定位、细节功能设计。
2. 以上工作日常的持续改进。
3. 协调和指导UI/UE、市场/PR、开发、数据挖掘、BD方面的人员完成服务的设计、开发、运作、推广和BD工作。

需要:

1. 在至少一个产品从构思到推出以及后期运作过程中扮演过核心的角色。
2. 优秀的定量分析能力和严密逻辑思维。
3. 出色的语言、沟通、组织、协调能力。
4. 有互联网、传媒、音乐、设计方面经验的人优先。
5. 有计算机、数学、物理、经济、心理学或相关学科的本科以上训练或两年MBA训练的人优先。

要求北京,全职。有兴趣或者问题请email至 team(a)douban.com。你可以用任何方式介绍自己。请注明产品经理。

欢迎转载。谢谢!

豆瓣两年

星期二, 三月 6th, 2007

一年前的今天,我在人声鼎沸的五道口雕刻时光写下了豆瓣一年。当时豆瓣的全职团队只有我和hongqn,没有办公室,没有公司,但有十一万看着我们长大的用户。今天豆瓣的用户已有45万个注册和数百万长期潜水者之众,我们的团队也刚刚突破了一位数。这些数字之间匆匆而漫长的12个月是我人生中最戏剧化的一年。

一年里豆瓣从一个个人网站变为团队运作的网站。为此豆瓣完成了一轮融资,在798门口的办公室开张,我也开始被称做“CEO”。这个过程对我个人充满挑战,但正像一年前说的,这是豆瓣这个新生命需要的。豆瓣团队化的第一步迈出得缓慢而坚实,今天的十一罗汉高效、精彩、阳光,对此我深感自豪。在音乐试听和豆瓣九点的设计和推出过程里我参与的已经很少。“阿北去游山玩水几个月,豆瓣也会每天运转良好”这句话,当初是描绘Web 2.0用户贡献内容和自组织用的比喻,今天却完全是现实。2006是豆瓣的团队之年。

2006还是Web 2.0大起大落的一年。豆瓣不自觉地推波助澜,也受益非浅,但始终没有用任何符号或者行业标杆定义自己。在这热闹非凡的一年里,我们需要不少努力才能够专注,专注地问一个问题:怎样更有效地帮助更多的人发现更多更有用的东西。在“更多”这方面,豆瓣尝试了“我去”、“我上”。不是所有的尝试最后都能靠谱,但我们会不断去试。因为,几乎所有树干都需要枝杈才能茁壮成长,除了棕榈椰子这些在阳光过剩的空气里呼吸的幸运儿之外。

但是在我们奔命于团队建设和新服务尝试的时候,豆瓣的用户体验在过去一年里没有得到足够关注。不少最早的用户就遇到的一些老问题挂了一年多,我们“传说中的todo list”也慢慢变成最让我们不安的话题。我要对所有的用户致歉,也要对最忠实的那些用户表示感激:感谢你们的耐心和支持。在下面一年里,豆瓣会把注意力转到到“更有效”和“更有用”这两方面。2007将是豆瓣的体验之年。

感谢所有用户,豆瓣是你们的。感谢豆瓣的团队成员和他们的家人,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感谢所有关心和喜爱我们的人们,感谢我的家人… 音乐起来盖住我的谢辞,该去台后Party了。

豆列“奥斯卡”

星期二, 二月 27th, 2007

2007年2月26日(昨天),“第79届奥斯卡”最终揭晓。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没有太多时间看电视,多数都是从网上浏览一连串的获奖名单加红地毯上的明星图片,八卦之后,便成了“方便面式”的消遣。

今年的奥斯卡,既没有选择看电视,也没有选择去大网站吃“方便面”,而是泡在豆瓣上舒舒服服地看豆友“小蔚”全方位、立体式的“奥斯卡”报道:)从1月24日的提名到2月26日的现场直播,“小蔚”和豆子们在“爱看电影” 小组为此次奥斯卡做了完整的记录。

这里要严重推荐的是“小蔚”精心整理的豆列——2007年第79届奥斯卡完全获奖/提名名单。他为大家记录了今年所有提名和获奖的电影,并且贴心的在每部电影下都标注了该部影片所提名的奖项和最终获得的奖项,你可以在浏览中随时点击你所感兴趣的电影,进入到该电影条目下,参与评论,顺便通过评价汇总看看在豆友心目中这些电影是否都“实至名归”。

这届奥斯卡海报设计得别出心裁,组委会精心挑选了电影史上最有纪念意义和最值得引用的电影对白作为海报的背景,以表示对这些编剧或者作家的感谢和尊重。也有豆子在经典电影台词小组里贴出了这些台词的中文翻译(试试豆瓣的小组话题搜索功能,你会发现豆瓣上更多关于奥斯卡的话题),豆瓣借花献佛,感谢“小蔚”及众豆子们:)

春节快乐,豆瓣送礼!

星期六, 二月 17th, 2007

祝 福

金猪驾到,新的一年开始了!2006年豆瓣有不少新变化:组建团队 、“九点”上线、音乐试听功能的加入、小组话题搜索、无数小细节的修改——豆瓣在悄然成长。除了要感谢整个团队的辛勤工作,还要感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没关系,我们一一道来。

[ 豆瓣里的可爱“豆子” ]

你们人数众多(截至至目前为止: 430418 位 ),你们智慧无比,你们的无私奉献,让豆瓣越来越丰满,它的健康成长说明了一切。在2007年,我们会加足马力,让豆子们发现着并快乐着。

[ 豆瓣下面的潜水族 ]

还有数百万长期潜水在第一线的无名用户。你们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长年用鼠标和口水实践和传播着豆瓣的精神。感谢你们!试试注册吧 :)

[ 豆瓣里的“豆媒” ]

豆瓣上活跃着不少媒体朋友,他们对豆瓣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了”豆瓣不是那个酱”,豆瓣也很高兴”小组”成为了他们与热心读者交流的小地方,谢谢你们对豆瓣的照顾,祝2007年工作顺利!

[ 豆瓣里的热心“专家” ]

许多IT业界的专业人士都非常关关注豆瓣,他们的大名就不提了,都是十分了得的人物:)你们对豆瓣成长所给予的关心,让我们不断进步。

送 礼

礼物——“发现”

发现一本好书,发现一部好电影,发现一首好歌曲,发现一个好blog……发现生活中无数的惊喜。豆瓣会为此不停的努力,这是我们送给大家最好的新年礼物。豆瓣团队会为这个礼物在新的一年中愈加努力:)

很喜欢《城市画报》有一期对豆瓣团队的报道,当时团队刚刚组建成型,我们每个人给自己安插了一个角色:

总管:阿北
神秘服务员(技术精英):胖子hongqnxyb
广播员:vivi
豆瓣“耳朵”(社区联络):brant
音乐师(音乐领队):马T
大管家:amelie

豆瓣团队在此向大家道一声:新春快乐!

豆子们新春快乐!

豆瓣九点上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星期三, 一月 31st, 2007

2006年11月9日,豆瓣推出了“我上”服务,邀请豆友们共同体验blog分享与发现的乐趣。这项服务的背后,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帮助每一位用户在纷繁复杂、日益膨胀的blog内容中,快速、有效的发掘出他(她)最感兴趣的信息。“我上”是个开始,“九点”则是我们迈向这一梦想的更加坚实的一步。

“九点”的理念就是你在副标题上看到的这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口味相似的人会选择订阅风格接近的blog,同时,风格接近的blog也在吸引着口味相似的人群。感谢那些在过去近3个月中使用“我上”这项服务的豆友,他们的选择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几类不同风格的blog如何像滚雪球般聚在了一起,一个个用户的兴趣又是如何在这些类别上分布的。与较为流行的基于内容的blog聚合不同,“九点”的类别是由用户订阅而产生的,事前谁也不知道有几类,每类是什么样的内容;在每一类中,你看到的也不一定局限于某个主题--每一类背后是一个特定的人群,他们兴趣的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在这一类中展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你在“九点”中看到的是“二套”、“三套”、“五套”这样的入口,而不是“IT”、“文学”、“电影”之类的关键词。同时,随着用户的增加,新的兴趣点慢慢浮现,“九点”也会慢慢长大,我们的“套数”也会越来越多。这些新增的套,也会遵循最初的原则--完全由用户的订阅行为而产生。

目前的“九点”也仅仅是个开始,还有许多有趣的功能等待我们去挖掘、完善。我们希望“九点”能够成为你的个人RSS阅读器和门户媒体之外的另一个选择,希望通过豆瓣和诸位豆友的共同努力,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梦想。

关于“九点”的一些FAQ:

Q. 为什么叫做“九点”?
A. 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可能只是某种暗示;比如我们希望你能够每天早九点和晚九点都来访问“九点”;再比如我们希望你每次访问都能超过九次点击--我们首页随机挑选九个有趣的blog,每个页面九篇文章,每套有九页…

Q. 为什么没有“一套”?
A. 这个…暂时保密,不过这与“4”、“13”之类的禁忌无关。我们会给它一个特别的位置,推出一些特别的服务。借用和菜头同学的一句话,我们会有“一套”,而且不止一套。

Q. 每套的文章顺序是如何决定的?
A. 与这篇文章的“推荐”数和阅读数有关,同时,不同的兴趣群体对不同类别的推荐权重是不一样的,当然,还有文章发表的时间有关。除了不适当内容之外,豆瓣和“九点”都不会干预每套的文章顺序。

Q. “九点”和豆瓣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A. “九点”是豆瓣的一项服务内容。由于使用习惯和人群的差异,“九点”慢慢会长出自己的布局、功能和风格。目前我们暂时使用二级域名的方式。

祝“我们爱讲冷笑话”小组生日快乐!

星期六, 一月 27th, 2007

我们爱讲冷笑话突然发现今天是豆瓣冷笑话小组一周岁的生日,刚刚查看了一下小组的排名(按人数),在豆瓣2万多个小组中,冷笑话小组已经稳坐第2把交椅了,恭喜恭喜!冷笑话小组是我在豆瓣加入的第一个小组,我喜欢冷笑话和兔子,曾大胆地盗用了该小组的图标,作为我在豆瓣的第一个头像,今天在她一周岁生日时趁机认个错误:p 最后,很高兴能和冷笑话小组的成员一起度过他们的第一个生日!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寿星:

组名:我们爱讲冷笑话 门牌:2984
组长:Gia 人数:13133(此时此刻)
标签:冷笑话 历史:本小组的起源

最热闹的小组讨论:

话题 回应数
说说各自城市的冷广告牌 120
自从上了豆瓣 124
冷答案大比拼 331
爆强!只一句话的鬼故事 585
从前有一盆冷水 695
把头留下:大家来玩分析楼上头像 1309

送个礼物给所有冷笑话小组成员,你们最最精准的生日时间是:

2006-01-27 19:11:09

小白兔一岁了

企鹅也一岁了

生日快乐 :)

冷笑话小组周岁生日快乐!

豆瓣寻人 5: 网站开发和设计人员

星期四, 一月 11th, 2007

豆瓣 (www.douban.com)技术团队的招聘在持续进行中。如果你对以下的工作有兴趣,欢迎和我们取得联系:

1. 围绕Linux/Mysql/Python的主站程序设计和开发;
(据我们所知, 豆瓣是世界上所有纯Python或Ruby前端的动态网站里流量最大的。不过欢迎提醒我们孤陋寡闻。:) )

2. 围绕xhtml/css/javascript的网页设计和实现;
(我们不介意颠覆或惊世骇俗, 如果用户需要的话)。

3. ajax功能的设计和实现;
(同上)。

目前限北京全职。我们欢迎以下关键词的经验:

python ruby perl gentoo NCQ distributed MPI replication lucene xapian squid memcache zodb django quixote actionscript jquery restful mysql postgres RDF c10k lighttpd cluster bayesian SVD preconditioner

但我们更愿意知道你之前让自己自豪的任何创意实现。

豆瓣技术团队目前成员的共通之处:

1. 热爱程序, 热爱设计, 热爱逻辑的美感。认为代码水平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
2. 有能力跟踪和学习最新的软件技术,经常在各个open source项目的英文邮件列表里和开发者直接沟通, 并提供bug report或者贡献patch;(我们热爱还在SVN里的open source软件)。
3. 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创新情结和创业心态。乐于沟通和提供帮助。

我们希望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一起快乐地创造,顺手完成“Web 2.0的革命”。

你可能关心的其他几件事:

1. 豆瓣有充裕的风险投资支持和增长之中的稳定收入;冬春不论,我们会一直在这里。
2. 每位全职团队成员都会拥有一部分豆瓣的期权。
3. 豆瓣除了没有按摩师以外,其他方面的薪酬和福利都非常具有竞争力。
4. 豆瓣崇尚并实践有人文特色的硅谷文化。比如,技术团队不用每天坐班,乐意的话,你可以在家工作, 在公司喝免费饮料看碟打游戏。

有兴趣或者问题请email至 team(a)douban.com。你可以用任何方式介绍自己。

欢迎转载。谢谢!

— 阿北 (豆瓣程序员01号, 兼总管)

豆瓣寻人 4: 算法与数据挖掘专家

星期一, 十二月 11th, 2006

豆瓣的(我们自认为算是精英的)算法团队每天都在碰到更有意思和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无论你是这方面的新入门者、高校的研究小组,还是行业专家,我们随时都愿意和您取得联系。

基本职责:
1. 维护与改进豆瓣的推荐与数据挖掘算法
2. 为网站的改进和推广提供数据和分析支持
3. 跟踪互联网领域相关的算法进展和发展趋势

要求:
1. 热爱探索和钻研,相信算法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
2. 本科或本科以上数学、物理、计算机或其他相关领域的训练;
3. 极佳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善于应对各种智力挑战;
4. 熟悉海量数据处理和挖掘的基本算法, 或有高性能科学计算的相关经验;
5. 能够使用C独立实现复杂的算法结构。

我们能提供:
1. 具有竞争力的薪水待遇,以及潜在的收益机会;
2. 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包括处理千万条以上真实行业数据的实战机会;以及快速成长的空间;
3. 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

有兴趣请发email至team@douban.com 。

(欢迎转载,谢谢)

长尾年代: 《长尾理论》的评论

星期日, 十二月 3rd, 2006

1897年夏天,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在研究英国社会分配的时候发现,百分之二十的人控制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后人在现实世界里形形色色的分布里也看到了类似“少多众寡”的现象:大段文字里单词出现的频率、都市城镇的人口、沙粒的大小,甚至林火烧过的面积。比如,把全世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从大到小排起来,一边是一个纤细但高耸入云的头,另一边是漫长的一望无际,低矮的让人绝望的尾。这样的分布在经济学里被灌名为“帕累托分布”,只是一直不为大众所知。但是有一个简单的版本一直在商业世界里传诵, 就是今天的“80/20原则”。

1982年春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登岸。我们刚开始憧憬大工业生产的时候,托夫勒就不识时务地预言它的灭亡。“不再有大规模生产。不再有大众消费。不再有大众娱乐”。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到每个人的生产、创造和消费。为什么要有重样的产品?难道生产和消费不能是一件事吗?遗憾的是,大家激动过后,发现还没有见识过真正大众消费的时候就琢磨它的消亡实在需要太多的想像力。二十年后大众娱乐终于到来的时候,托夫勒早已经被多数人抛在了脑后。

到了2004年的秋天,终于有人把这两件事扯在了一起。美国《联线》(Wired)杂志发表了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文章:长尾。副标题是“别老掂着从榜顶的几个巨无霸里多榨几百万出来。娱乐的未来在码流低浅的那头无数个细微市场那儿”。“低浅的那头”,其实就是帕累托分布的尾巴;“无数个细微市场”,其实也就是托夫勒的全民个性化消费。安德森的神来之笔,是在极其正确的时间,在极其正确的媒体上,用一个简单响亮的词向大众描绘了互联网下面高涨涌动之中的暗流。安德森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在Long Tail Blog上公开编撰书稿。两年后,《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问世了。

沿袭记者擅长的悬疑开局,安德森用真实发生的几件事向我们直接勾画出了长尾现象:一本六年无人过问的冷门书突然窜上《纽约时报》的排行榜,因为有人在评论类似话题的新书的时候提到了它;在线音乐店Rhapsody里下载排行十万名以后的那些歌,在任何一家最最专业的唱片店都找不到,每月下载次数只有几次、几十次,加起来却占了所有下载次数的15%;在线DVD租赁店Netflix销量占末尾21%的碟片在任何一家线下碟店都找不到。这些“多出来”的冷僻产品每样都卖得可怜,但因为品种数目庞大,加起来却能带来不小的销售。这就是长尾了。

如果你想在一刻种内比较精准地把握可能是下一个流行的谈资,读到这里也就差不多够了。对更好奇或者多疑的读者来说,有些个问题还是值得探究的。比方说,为什么线下商店没有长尾?长尾和以前说的80/20原则有什么关系? 那些长尾产品既然不畅销,会不会都是垃圾? 长尾对畅销排行榜有什么影响?长尾的泛滥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吗?还有些更功利的问题:长尾带来什么样的机会?怎样去利用它?这本书剩下来95%的篇幅里,用简单直观的方式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总的来说,长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是有了网络以后,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大大降低,长尾的东西才有了广泛产生、传播和获取的可能。

和《引爆流行》、《世界是平的》一样,作者倾向于在讲清楚核心命题以后,开始多角度、多行业反复引申和描述。要是你和我一样对渲染容易感到困倦,看到第六章的时候我建议你提起神来。承认长尾里鱼目混杂以后,安德森用“过滤器”的概念来解释为什么直到现在长尾才开始重要起来。长尾里选择过多,所以要为每个人挑出合适的东西,需要更强大的过滤器。编辑、星探、营销者、广告是传统的“事前过滤器”。博客、评论、推荐、草根意见是“事后过滤器”,只有这些能应对长尾的低信噪比和极端个人化的兴趣取向。网络发展到今天,终于有了搜索、推荐这些强大的信息技术,可以为单个消费者提供有效的过滤。这是长尾现象和Web 2.0产生在同样年代的原因。

长尾理论》生动、易读、及时,面面俱到,这些决定了这会是一本对很多行业影响深远的书。期望更深入理解和指引的读者可能会觉得不过瘾。不过长尾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机会参与其中,比起任何单纯的脑力享受来,我认为是更加幸运的。

豆瓣“我上”

星期四, 十一月 9th, 2006

没错,就是“我上”,豆瓣的“我上”,关于blog收藏与发现的服务。

不知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订阅了几十个感兴趣的blog,每天却只阅读了不到十分之一。面对日益膨胀的blog信息,你是不是有大海捞针的感觉?

不少豆友在注册的同时提供了个人blog地址,首先我们要感谢这一慷慨的无私奉献,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为什么不拿来和大家分享呢?秉承了豆瓣的“我读”、“我看”、“我听”、“我去”的一贯宗旨,“我上”希望能帮助豆友们梳理和过滤信息,体验分享和发现的乐趣。目前测试版本的”我上“能够满足豆友们两方面的需求:
1.收藏和评价自己喜欢的blog
2.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发现潜在的你可能感兴趣的blog地址
上线最初的一段时间,“我上”看起来可能还比较简陋,使用可能还不是那么顺畅,不过请相信豆瓣,改善用户体验是我们始终如一的追求;同时请相信你自己,你收藏和评价的blog越多,豆瓣给你的推荐就越丰富、有趣和准确。

“我上”不是RSS阅读器,“我上”也不是网摘,我们希望有一天,“我上”能够成为豆友们在blog汪洋大海中航行的罗盘。

遥想豆瓣当年,各位blogger为豆瓣的成长和传播摇旗呐喊,让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Word-of-Mouth”的力量。“我上”也是对各位blogger的一种回馈,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感谢各位豆友长期以来对豆瓣的支持,并欢迎大家对“我上”多多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