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错了, 我们在听
星期三, 十一月 21st, 2007我是阿北,在这里代表豆瓣团队向受这次导航改版影响的所有豆瓣成员道歉。
很多同行已经指出来,这样一次大规模的改动应该提前通知大家,给大家充足的时间准备,最好能把新的版本拿出来给所有人试用一段时间。我们虽然做了少量随机用户的测试,却大大高估了新导航条被老用户接受的程度,也低估了改版在使用习惯和视觉上造成的不适。原因是我们对新版本过度自信,而且急于在豆瓣过百万注册的时候送给大家一份“礼物”。在几个月的准备时间里,这次改版也积累了太多和导航无关的改动,其中有些考虑并不周全。
整个豆瓣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大改动推出之前应做的准备。我们以后会更加谨慎,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感谢大家在上线之后给出的反馈,特别感谢那些”建设性的砖头。” 我们一直在关注,在聆听。人手原因,不能一一作答,但是在过去几天里已经有十几处修正上线,详情请看站务论坛里的修正贴。
导航条造成的视觉繁复是意见最集中的地方。幸运的是,过去几天的集中讨论中我们对导航条和新用户易用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发现。我们有了更简洁的方案。这次会提前通知大家试用,请关注这里,或者首页的豆瓣号外。
最后,博客圈和豆瓣小组里有关“核心用户”和“垃圾用户”的”风波“让所有豆瓣团队的成员跌破了眼镜。豆瓣的理念一直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避免给用户”分类“,豆瓣一直坚持不用”积分“、”会员等级“等流行的社区工具。即使在讨论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用的”粗旷近似“也是”浏览型用户“、”参与型用户“、”小组型用户“、”收藏型用户“等行为分类。从纯粹信息贡献的角度说,贡献内容的用户自然会从社区中得到回报,但是单纯的浏览也是参与。即使一个豆瓣成员的个人页面一片空白,他的浏览行为也会对整个社区”群体的智慧“有所贡献(比如对”豆瓣猜”)。挖掘这样的贡献并回馈给每个成员是豆瓣终极的技术理想。
[ 2007.11.27 更新 ] “更简洁方案”的公开alpha测试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和现在主站上的新版各有各的问题,没有明显好于现在的版本。为了避免给已经习惯和正在习惯新版豆瓣的大多数用户第二次冲击,我们决定放弃这个(alpha)版本,转而通过持续小改进的方式提升当前新版豆瓣网站的设计和易用性。细节请见站务论坛里和alpha版本相关的讨论。感谢大家的关注。